50万亿页岩气市场存悬念 环保监管基本空白
2012-07-18 11:34:08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页岩气中国悬念
传统油气资源匮乏的中国,却拥有全球最多的页岩气储量,美国凭借页岩气一举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头号天然气生产国,中国能否复制这一奇迹
【作者:《财经》实习记者李毅】
一个理论价值50万亿元的非常规天然气宝库,正在中国渐渐开启。
2012年5月底,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大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尽管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繁琐,但页岩气探矿权投标意向调查终于结束,这让期待已久的中国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得以展开。
张大伟告诉《财经》记者,页岩气探矿权的第二轮招标即将举行,招标区块将增至20个左右,约有17家企业参与。投标门槛是: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3亿元、账面资金不少于10亿元,有石油天然气或气体矿产勘查资质、或已与具有勘查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一切准备完毕,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谁都可以来。”张大伟说。
2011年6月27日,国土资源部以六个页岩气区块为标的,发起了中国首轮油气探矿权招标。仅有中石油(8.95,0.03,0.34%)、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公司、河南煤层气公司受邀投标,六家全是国企,最终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公司中标。
所谓页岩气,是指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与常规天然气有所不同,页岩气开采寿命和生产周期均较长,一旦成功开采,页岩气井多能长期稳定产气。
从2010年开始,页岩气成为中国能源行业最受关注的词汇。此前十年,页岩气革命性地改变了美国能源行业,让美国一跃而成世界头号天然气生产国。这一奇迹,让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的中国心向往之。
“过去100年世界油气工业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21世纪头十年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在当年5月的一篇专栏中写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版页岩气革命”的讨论迅速升温,今年初春,预热达到高潮。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达25.1万亿立方米,超过头号页岩气生产国美国(24.4万亿立方米),按目前国内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2元左右测算,中国页岩气的可采量价值超过50万亿元。
“理论上,它能满足中国未来两个世纪的天然气需求。”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部总裁毕迈新(MatthiasBichsel)对《财经》记者说。
201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011.15亿立方米。
在北京西南几千公里外的四川盆地,壳牌集团在与中石油合作的富顺—永川区块已打了10口井,项目进展非常迅速。这是中国页岩气生产的首个共享合同,该合同在今年3月20日正式签署。
2011年11月,壳牌和中石油设立建井合资企业,今年4月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我们正处于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切都发展得非常之快,我每三个月到四个月就来中国一次,每次都觉得变化显著。”毕迈新说。
2012年4月24日,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业务在中国正式启动,以加强壳牌在中国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由此,壳牌全球气化业务部、壳牌全球非常规气与煤层气中心搬到北京,这也是除美国休斯敦之外,壳牌在全球的第二个以非常规天然气为主的全球技术与研发中心。壳牌将有200多名专家在北京工作,并将在休斯敦和北京之间分享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领导这些新机构的是一个常驻中国的高级管理团队。”壳牌集团气化业务副总裁及壳牌项目与技术业务中国区首席代表米歇尔·马克(MichielA.Mak)说。
但是,坏消息也不时传来。埃克森美孚此前披露,其在波兰的两口页岩气井未产出足够的气,他们在匈牙利的项目甚至完全失败。2011年,壳牌在瑞典也遭遇的类似失败。法国和保加利亚为避免居民迁移和水资源污染,已禁止使用开采页岩气必需的水力压裂技术,这实际上是向页岩气开采亮了红牌。
美国《外交政策》特约编辑史蒂夫·列文(SteveLeVine)在“欧洲页岩气期望的破灭”一文中写道:有关欧洲开采页岩气不顺的消息源源传来,使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EIA)也把本国可开采页岩气量的评估减少了40%。围绕页岩气出现的非理性喜悦该降温了。
“在最新一轮中美战略对话上,我特地向美国能源特使问了这个问题,但他也说不清楚美国为什么把自己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调低了40%。”张大伟对《财经》记者说,“但中国的可采资源量数据是扎实的,是经过近几年调查得出的,不会随便调整。今年3月1日发布的可采资源量数据,明年3月1日我们(国土资源部)还会更新,但不会有像美国这么大的调整。”
在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推动往往意味着“大干快上”。因此,一些持审慎态度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也开始从环保、技术、资源量、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等各方面给页岩气这块烧红的烙铁浇冷水。“北美的页岩气革命真那么容易复制吗?其副作用真的可以忽略吗?”他们问道。
谁是头号资源国
虽然早在1821年美国纽约州就有人尝试在页岩层中开采天然气,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得克萨斯人乔治·米切尔(GeorgeMitchell)才使得页岩气开采具有商业价值,此后,美国迎来了页岩气大开发时代。
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80%)中的代表性品种,这种非常规天然气与传统天然气一样清洁,并被地质专家证明在北美地区广泛分布,因此它最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诱人前景。
在利润驱动之下,米切尔的钻探公司首先为页岩气开发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他们勘探了位于达拉斯和沃斯堡地下2100米的巴涅特(Barnett)页岩气藏,并完善了上世纪40年代发明的水力压裂技术。其具体做法,是用巨大的压力将大量压裂液注入地下,在页岩上压裂出狭窄的裂缝,压裂液中混合的沙子将裂缝撑开,天然气就可以从裂缝中冒出来。
页岩气带来的滚滚财富,使米切尔的同行逐渐多了起来,美国有6000个至8000个中小石油公司分布到了页岩气开发的钻井、压裂、泥浆以及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这种分工和竞争刺激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实力更强的大公司进入了这一领域。
2002年,戴文(Devon)能源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了米切尔的公司,并将自己拥有的水平钻井技术和米切尔的水力压裂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定型了页岩气开采的技术路线。水平钻井技术是先进行垂直钻探,然后偏转钻头,进行横向钻探,从而使页岩层暴露出更大的表面积。
2009年,美国依靠页岩气开发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这一惊人事实促使大洋彼岸的中国下决心开采自己的页岩气。2011年6月,首轮油气探矿权公开招标。2012年4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二五”期间设立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超过美国的24.4万亿立方米。
美国人的预测更为乐观。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4月发表的《世界页岩气资源:美国之外14个地区的初步评价》,全球技术上可采的页岩气资源为185万亿立方米,中国拥有3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9%,美国占13%,欧洲占10%。
这是不是过于乐观了?一些持审慎态度的专家提出质疑,长期研究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专家查全衡就是其中之一。
查全衡认为,中国的资源量数据仅建立在60多口资源评价井的基础上,可信度与美国建立在几万口井基础上的数据相差甚远。根据他的预测,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在4万亿至12万亿立方米之间,期望值为10万亿立方米。
张大伟也承认中国打井太少:“美国去年一年就打了1万多口井,中国连续几年才打了60多口。”但他认为这不影响资源量预测的准确度,因为中国对页岩气资源量的评价方法不仅靠页岩气井,而且靠60年积累下的其他相关地质资料。
即使只有10万亿立方米,也非常可观。要知道,中国天然气年产量直到2011年才刚过1000亿立方米。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页岩气开采出来。
美国的技术演进是由成百上千个米切尔和戴文公司在商业实践中完成的。本世纪初,页岩气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水平井的钻井完井、水力压裂、含气量测试——发展成熟。
众多接受采访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此三项技术中国公司都已掌握,但成熟度和适用度还远为不足。例如,旋转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发,可以将水平井钻井时间减少50%,但主要掌握在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等四大油服公司手中。再如分段压裂技术,北美单井水平段分段压裂一般可达30段-40段,最多可到60段,而中国一般只在8段-10段。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一共打了63口页岩气和页岩油井,其中页岩气58口井,水平井仅15口。在这63口井中,经过压裂,30口井获得了页岩气,其中仅有4口是水平井。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金川从10多年前就开始跟踪研究各国页岩气开发,他认为,从地质学上讲,北美页岩气富集地区是一个半环形富集区,其地质的稳定性非常强。中国的页岩气富集区主要由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东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不但小,而且活动性很强,因此中国页岩气的分布和类型非常复杂,勘探开发难度也很大。
这意味着,在中国开发页岩气需要更好的技术。但壳牌集团的毕迈新认为技术不足为虑,因为技术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的,“我们把美国和加拿大的技术应用到了金秋和富顺两个气田,同时把中国的经验技术带到全球。”
中国的监管空白
在诸多有关页岩气开发的争议当中,环保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一个。而环保人士最关注的则是著名的水力压裂技术。这项技术需要用高压将数百万加仑的、添加了化学溶剂的压裂液打入几千米的地层深处,在页岩层上打出裂缝,从而释放出其中的天然气。
由于页岩气大都蕴藏在1000米至10000米深的地下,钻探必须经过地下蓄水层,既然所有石油公司都承认打入地下的压裂液中含有化学溶剂,如何证明它不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蓄水层?另外,单就耗水量而言,这项技术似乎也足以令缺水地区的人们恐慌。
2007年,北美的环保主义者就开始质疑水力压裂技术。乔西·福克斯(JoshFox)导演的《天然气之地》(GasLand)曾获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这部影片最震撼的场景,是位于纽约州的气井附近的人们可以点燃家中的自来水。不过,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影片公映后,纽约州环境官员表示,该地区的井水中一直含有甲烷,开采页岩气之前就有。
“公众对页岩气的恐惧心理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地下水保护委员会(GWPC)执行总监MikePaque对《财经》记者说,“我们需要教育大众,让他们知道如何对自家水井进行理性的检测,而不是像《天然气之地》那样煽动盲目恐惧。”
在中国,随着页岩气开发的展开,不断有环保人士提出异议,甚至油气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
作为第一个在中国进行页岩气开发的西方石油公司,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部钻井业务执行副总裁彼得·夏普(PeterJ.Sharpe)想通过介绍具体作业方式来消除人们的疑虑。
彼得·夏普告诉《财经》记者,根据行业惯例,压裂液中通常包括99%左右的水和沙,其余1%左右是化学溶剂。作业公司在钻井过程中会通过下套管的方式防止压裂液外泄——穿过蓄水层的钢管之外会再套一副钢管,两副钢管间用混凝土隔离。这就是说,当压裂液通过蓄水层时,会有两层钢制外壳以及两层混凝土加以防护。
根据壳牌提供的数据,套管本身厚度为12毫米左右,两层套管间的水泥厚度约为60毫米。当然,如果钢壳或水泥外壳有瑕疵,问题难免发生。但是规范操作可将这种可能性降到极低。
“钻井和水力压裂会污染水源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至今都没有扎实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些担心。”彼得·夏普说。
传统油气资源匮乏的中国,却拥有全球最多的页岩气储量,美国凭借页岩气一举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头号天然气生产国,中国能否复制这一奇迹
【作者:《财经》实习记者李毅】
一个理论价值50万亿元的非常规天然气宝库,正在中国渐渐开启。
2012年5月底,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大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尽管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繁琐,但页岩气探矿权投标意向调查终于结束,这让期待已久的中国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得以展开。
张大伟告诉《财经》记者,页岩气探矿权的第二轮招标即将举行,招标区块将增至20个左右,约有17家企业参与。投标门槛是: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3亿元、账面资金不少于10亿元,有石油天然气或气体矿产勘查资质、或已与具有勘查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一切准备完毕,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谁都可以来。”张大伟说。
2011年6月27日,国土资源部以六个页岩气区块为标的,发起了中国首轮油气探矿权招标。仅有中石油(8.95,0.03,0.34%)、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公司、河南煤层气公司受邀投标,六家全是国企,最终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公司中标。
所谓页岩气,是指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与常规天然气有所不同,页岩气开采寿命和生产周期均较长,一旦成功开采,页岩气井多能长期稳定产气。
从2010年开始,页岩气成为中国能源行业最受关注的词汇。此前十年,页岩气革命性地改变了美国能源行业,让美国一跃而成世界头号天然气生产国。这一奇迹,让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的中国心向往之。
“过去100年世界油气工业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21世纪头十年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在当年5月的一篇专栏中写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版页岩气革命”的讨论迅速升温,今年初春,预热达到高潮。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达25.1万亿立方米,超过头号页岩气生产国美国(24.4万亿立方米),按目前国内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2元左右测算,中国页岩气的可采量价值超过50万亿元。
“理论上,它能满足中国未来两个世纪的天然气需求。”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部总裁毕迈新(MatthiasBichsel)对《财经》记者说。
201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011.15亿立方米。
在北京西南几千公里外的四川盆地,壳牌集团在与中石油合作的富顺—永川区块已打了10口井,项目进展非常迅速。这是中国页岩气生产的首个共享合同,该合同在今年3月20日正式签署。
2011年11月,壳牌和中石油设立建井合资企业,今年4月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我们正处于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切都发展得非常之快,我每三个月到四个月就来中国一次,每次都觉得变化显著。”毕迈新说。
2012年4月24日,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业务在中国正式启动,以加强壳牌在中国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由此,壳牌全球气化业务部、壳牌全球非常规气与煤层气中心搬到北京,这也是除美国休斯敦之外,壳牌在全球的第二个以非常规天然气为主的全球技术与研发中心。壳牌将有200多名专家在北京工作,并将在休斯敦和北京之间分享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领导这些新机构的是一个常驻中国的高级管理团队。”壳牌集团气化业务副总裁及壳牌项目与技术业务中国区首席代表米歇尔·马克(MichielA.Mak)说。
但是,坏消息也不时传来。埃克森美孚此前披露,其在波兰的两口页岩气井未产出足够的气,他们在匈牙利的项目甚至完全失败。2011年,壳牌在瑞典也遭遇的类似失败。法国和保加利亚为避免居民迁移和水资源污染,已禁止使用开采页岩气必需的水力压裂技术,这实际上是向页岩气开采亮了红牌。
美国《外交政策》特约编辑史蒂夫·列文(SteveLeVine)在“欧洲页岩气期望的破灭”一文中写道:有关欧洲开采页岩气不顺的消息源源传来,使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EIA)也把本国可开采页岩气量的评估减少了40%。围绕页岩气出现的非理性喜悦该降温了。
“在最新一轮中美战略对话上,我特地向美国能源特使问了这个问题,但他也说不清楚美国为什么把自己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调低了40%。”张大伟对《财经》记者说,“但中国的可采资源量数据是扎实的,是经过近几年调查得出的,不会随便调整。今年3月1日发布的可采资源量数据,明年3月1日我们(国土资源部)还会更新,但不会有像美国这么大的调整。”
在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推动往往意味着“大干快上”。因此,一些持审慎态度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也开始从环保、技术、资源量、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等各方面给页岩气这块烧红的烙铁浇冷水。“北美的页岩气革命真那么容易复制吗?其副作用真的可以忽略吗?”他们问道。
谁是头号资源国
虽然早在1821年美国纽约州就有人尝试在页岩层中开采天然气,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得克萨斯人乔治·米切尔(GeorgeMitchell)才使得页岩气开采具有商业价值,此后,美国迎来了页岩气大开发时代。
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80%)中的代表性品种,这种非常规天然气与传统天然气一样清洁,并被地质专家证明在北美地区广泛分布,因此它最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诱人前景。
在利润驱动之下,米切尔的钻探公司首先为页岩气开发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他们勘探了位于达拉斯和沃斯堡地下2100米的巴涅特(Barnett)页岩气藏,并完善了上世纪40年代发明的水力压裂技术。其具体做法,是用巨大的压力将大量压裂液注入地下,在页岩上压裂出狭窄的裂缝,压裂液中混合的沙子将裂缝撑开,天然气就可以从裂缝中冒出来。
页岩气带来的滚滚财富,使米切尔的同行逐渐多了起来,美国有6000个至8000个中小石油公司分布到了页岩气开发的钻井、压裂、泥浆以及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这种分工和竞争刺激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实力更强的大公司进入了这一领域。
2002年,戴文(Devon)能源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了米切尔的公司,并将自己拥有的水平钻井技术和米切尔的水力压裂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定型了页岩气开采的技术路线。水平钻井技术是先进行垂直钻探,然后偏转钻头,进行横向钻探,从而使页岩层暴露出更大的表面积。
2009年,美国依靠页岩气开发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这一惊人事实促使大洋彼岸的中国下决心开采自己的页岩气。2011年6月,首轮油气探矿权公开招标。2012年4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二五”期间设立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超过美国的24.4万亿立方米。
美国人的预测更为乐观。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4月发表的《世界页岩气资源:美国之外14个地区的初步评价》,全球技术上可采的页岩气资源为185万亿立方米,中国拥有3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9%,美国占13%,欧洲占10%。
这是不是过于乐观了?一些持审慎态度的专家提出质疑,长期研究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专家查全衡就是其中之一。
查全衡认为,中国的资源量数据仅建立在60多口资源评价井的基础上,可信度与美国建立在几万口井基础上的数据相差甚远。根据他的预测,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在4万亿至12万亿立方米之间,期望值为10万亿立方米。
张大伟也承认中国打井太少:“美国去年一年就打了1万多口井,中国连续几年才打了60多口。”但他认为这不影响资源量预测的准确度,因为中国对页岩气资源量的评价方法不仅靠页岩气井,而且靠60年积累下的其他相关地质资料。
即使只有10万亿立方米,也非常可观。要知道,中国天然气年产量直到2011年才刚过1000亿立方米。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页岩气开采出来。
美国的技术演进是由成百上千个米切尔和戴文公司在商业实践中完成的。本世纪初,页岩气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水平井的钻井完井、水力压裂、含气量测试——发展成熟。
众多接受采访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此三项技术中国公司都已掌握,但成熟度和适用度还远为不足。例如,旋转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发,可以将水平井钻井时间减少50%,但主要掌握在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等四大油服公司手中。再如分段压裂技术,北美单井水平段分段压裂一般可达30段-40段,最多可到60段,而中国一般只在8段-10段。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一共打了63口页岩气和页岩油井,其中页岩气58口井,水平井仅15口。在这63口井中,经过压裂,30口井获得了页岩气,其中仅有4口是水平井。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金川从10多年前就开始跟踪研究各国页岩气开发,他认为,从地质学上讲,北美页岩气富集地区是一个半环形富集区,其地质的稳定性非常强。中国的页岩气富集区主要由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东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不但小,而且活动性很强,因此中国页岩气的分布和类型非常复杂,勘探开发难度也很大。
这意味着,在中国开发页岩气需要更好的技术。但壳牌集团的毕迈新认为技术不足为虑,因为技术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的,“我们把美国和加拿大的技术应用到了金秋和富顺两个气田,同时把中国的经验技术带到全球。”
中国的监管空白
在诸多有关页岩气开发的争议当中,环保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一个。而环保人士最关注的则是著名的水力压裂技术。这项技术需要用高压将数百万加仑的、添加了化学溶剂的压裂液打入几千米的地层深处,在页岩层上打出裂缝,从而释放出其中的天然气。
由于页岩气大都蕴藏在1000米至10000米深的地下,钻探必须经过地下蓄水层,既然所有石油公司都承认打入地下的压裂液中含有化学溶剂,如何证明它不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蓄水层?另外,单就耗水量而言,这项技术似乎也足以令缺水地区的人们恐慌。
2007年,北美的环保主义者就开始质疑水力压裂技术。乔西·福克斯(JoshFox)导演的《天然气之地》(GasLand)曾获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这部影片最震撼的场景,是位于纽约州的气井附近的人们可以点燃家中的自来水。不过,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影片公映后,纽约州环境官员表示,该地区的井水中一直含有甲烷,开采页岩气之前就有。
“公众对页岩气的恐惧心理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地下水保护委员会(GWPC)执行总监MikePaque对《财经》记者说,“我们需要教育大众,让他们知道如何对自家水井进行理性的检测,而不是像《天然气之地》那样煽动盲目恐惧。”
在中国,随着页岩气开发的展开,不断有环保人士提出异议,甚至油气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
作为第一个在中国进行页岩气开发的西方石油公司,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部钻井业务执行副总裁彼得·夏普(PeterJ.Sharpe)想通过介绍具体作业方式来消除人们的疑虑。
彼得·夏普告诉《财经》记者,根据行业惯例,压裂液中通常包括99%左右的水和沙,其余1%左右是化学溶剂。作业公司在钻井过程中会通过下套管的方式防止压裂液外泄——穿过蓄水层的钢管之外会再套一副钢管,两副钢管间用混凝土隔离。这就是说,当压裂液通过蓄水层时,会有两层钢制外壳以及两层混凝土加以防护。
根据壳牌提供的数据,套管本身厚度为12毫米左右,两层套管间的水泥厚度约为60毫米。当然,如果钢壳或水泥外壳有瑕疵,问题难免发生。但是规范操作可将这种可能性降到极低。
“钻井和水力压裂会污染水源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至今都没有扎实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些担心。”彼得·夏普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