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基金入股蒙牛3年赚3.7亿 退出原因成迷
2012-07-18 11:15:06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6月15日,蒙牛宣布引入“洋股东”爱氏晨曦,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乳业最大的一起国际合作。
这一次,入局者是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退出者,是厚朴基金。
厚朴基金成立于2007年,两年后携手中粮入股蒙牛,如今3年过去,厚朴从蒙牛彻底退出,赚得3.7亿港元的“利润”。
这次交易,再次将低调而神秘的厚朴基金推到前台。
从2010年年底以来,厚朴就基本没有再投新项目和募集新资金,却不止一次从投资项目中“撤退”。同时,传出厚朴合伙人“散伙”的说法。
厚朴选择逐渐淡出的具体原因,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解读。
入股蒙牛回报不算高
三年赚3.7亿港元,年化投资收益约6%。在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李玮栋看来,厚朴入股蒙牛不是单纯追求退出回报,更侧重战略投资。
2009年以18.3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微博)的厚朴基金,如今全身而退,以22亿港元的价格,将其持股出售给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赚了3.7亿港元差价。3年赚3.7亿港元,出售蒙牛后的盈利仅为20%,即年化投资收益不过6%。
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李玮栋认为,2009年厚朴跟中粮联合入股蒙牛,更侧重于战略投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退出回报。“像厚朴这么大规模的基金,获得三五倍的回报确实比较难,但三年20%的回报确实不算高。相同规模的交易中,凯雷在江苏圣奥的项目上三年获利2倍多。”
据了解,2008、2009年成立的PE基金,年化收益的普遍水平是10%-15%之间。但因为成立年份、基金规模、投资策略,都会对基金回报产生影响,不同的基金也有不同的年化收益情况。
“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厚朴基金在蒙牛的项目上也算是抄底了,现在找到买家退出是个好时机;此外厚朴退出蒙牛可能与此前厚朴基金的解散传言有关。”李玮栋分析。
一出生就声名显赫
厚朴基金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和创始合伙人知名度都颇高,属于“PE中的高富帅”。
蒙牛的这笔交易让神秘的厚朴基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厚朴基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属于PE中的高富帅。”李玮栋评价。
厚朴基金管理公司于2007年成立,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全部为世界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高盛、新加坡淡马锡投资等。作为一家没有交易记录的PE机构,厚朴首期基金融资额便突破了原计划的20亿美元而飙升到创纪录的25亿美元。
厚朴基金的三位创始合伙人分别为帮助高盛在中国组建证券合资公司的原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方风雷、原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香港业务主席何潮辉和原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王忠信。
由于其投资人和创始合伙人的背景,使得该基金名声显赫。《华尔街日报》曾评论称,“高盛集团很少向其他机构经营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投资,此次入股厚朴基金实属罕见。这么做反映出高盛集团和其他投资者对方风雷经营能力的坚定信心。”
“我们要做国际水准的PE。”何潮辉曾称,该基金的投资方向均与中国概念相关,一是直接投资中国企业,二是协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三是协助海外企业投资中国。
五年主投五大项目
厚朴基金为数不多的投资案例都是大手笔,比如接盘外资战略者对中资银行的减持。
在外界看来,厚朴基金一直保持着神秘低调的风格,对其投资运作的情况一直知之甚少。厚朴基金一直没有设立官网、也不公布联系方式,一些投资机构表示跟厚朴基金并不相熟。
公开报道显示,厚朴基金成立以来,主要投资了5个项目:
在蒙古国投资铁矿,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了页岩油,与中粮一起投资蒙牛,金融危机期间接盘中行、建行的股票,在阿根廷,做财务顾问,把阿根廷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50%的股权,32亿美元卖给中海油。此外,厚朴基金还联合淡马锡投资了雨润食品,厚朴投资为数不多的投资案例都是大手笔。
厚朴基金成立后的第一笔大型交易是投资外蒙古铁矿,2008年厚朴联合淡马锡通过买入香港龙铭投资控股的三年期可转债,成为一家蒙古国大型铁矿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3亿美元的总投资中,厚朴占1.5亿美元至2亿美元。
作为“不走寻常路”的PE公司,厚朴基金对中资银行青睐有加,其也因2009年接盘外资战略者对中资银行的减持而名噪一时。
2009年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其持有的中行H股,将108.09亿股以每股港币1.71元售出,交易规模184.83亿港元。厚朴基金购买其中30%的股份,占中行总股本的1.278%,涉资55.45亿港元。
随后厚朴基金牵头的财团又完成了对中国建设银行(4.01,-0.01,-0.25%)的投资。厚朴基金成为建行第六大股东。
金融危机期间,厚朴基金董事长方风雷曾在一个小型研讨会上表示对中资银行业的信心,“在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翘楚泥足深陷,欧美国家的银行体系纷纷出现系统性危机时,中国政府一定不会让中国银行(2.76,0.01,0.36%)业出问题。”
“厚朴的投资风格跟国内一般基金不一样。”李玮栋认为,厚朴基金更像投行,一部分收益来自于投资,一部分则来自投资顾问,跟黑石的投资风格很像。“投资顾问就相当于中介,在项目双方中间牵线搭桥,帮助卖方找买家,帮助买家找项目,设计交易结构等,从中间收取费用。”
“厚朴做大项目的能力很强,对于一般PE来说,能做到十几亿的项目基本很少,有些上市公司的市值都达不到这样的规模。所以厚朴投的项目一般PE投不了,都是大型金融机构和投行做的。”李玮栋表示,厚朴的优势就是做大项目,能够拉到投行,比一般PE更能调动资金和政府资源。
“正在做资本退出”
“厚朴基金基本上做两个业务,投资和投顾。现在正在做资本退出。”方风雷今年初公开表示。
厚朴基金曾在2010年底曝出逐渐淡出的传言。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三位创始合伙人中,除方风雷外有两位将要退休,厚朴的现有基金将继续投资,但不再募集新资金,公司整体将逐渐淡出。
方风雷在随后的论坛上坦言“管理团队和投资人在协商之中,我们在做一些调整,也在做一些思考”。而《华尔街日报》称创始合伙人之一王忠信离职后将成立一家新基金。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亚洲果业为厚朴基金最后投资的一个项目。2010年11月亚洲果业以每股8.88港元的价格配售1.75亿股新股给淡马锡控股、厚朴投资等基金,此后市场上再未传出厚朴基金投资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资本退出。
“厚朴基本上做两个业务,投资与投顾。现在正在做资本退出。”方风雷今年初曾公开表示。
实际上,2011年退出蒙牛之前,厚朴就已经减持了投资的永晖焦煤,透过二级发售,按每股3.92元的价格,出售合计1.63亿股,涉6.39亿元。
“一般一家基金公司会有若干只基金,每只基金都有固定的投资周期,一般3-5年,前一只投完80%,就会开始募集第二只基金。大家都有冲动把基金规模做大,这样管理费的收入会很高。”李玮栋说。
资料显示,厚朴目前只有一只25亿美元PE基金。李玮栋称,一只基金3-4年钱就花得差不多了,厚朴基金从成立到现在已经5年了,尚未募集新的基金,也基本能够说明他们不想继续做下去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越不稳定的基金,投资人越不愿意出钱。创始合伙人对基金募集的影响很大,投资人给钱就是因为创始合伙人的资历和能力。两个创始合伙人离开,对基金影响会很大。”李玮栋说。
“其实对于PE公司来说,不会宣布解散或退出,只会慢慢淡出,不再募集新基金进行投资的公司就慢慢淡出了,这种方式退出PE的公司很多。”李玮栋说。
对于厚朴可能逐渐淡出的猜测,李玮栋称,目前PE行业不好做了,竞争非常激烈;同时,这几年有资源的人很多都投入到这个行业,方风雷的资源优势已经不像此前那么明显了;而且一只基金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比如IDG、红杉等目前都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团队和机制,厚朴主要还是依靠方风雷一个人,可持续发展力下降。
■人物
拓荒者方风雷
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被媒体称为拓荒者。
方风雷1952年出生于湖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内蒙古农村插队劳动;后入伍,复员后到北京当工人。
在“高考”制度恢复后,方风雷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后调至河南省经贸厅,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5.15,-0.03,-0.58%)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
上世纪90年代,方风雷到美国学习,这成为方风雷人生最重要的转型。从美国回来后,方风雷奔赴海南。在海南主持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三亚地产投资券”。
1993年,方风雷参与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此后,方风雷先后在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等三家中国顶尖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并赴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
在其投行生涯中,方风雷曾领导及参与了多项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微博)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移动(微博)在香港上市、中国石油(8.94,0.02,0.22%)海外上市,以及中国联通(微博)(3.43,-0.02,-0.58%)、中石化、宝钢等企业的重组上市,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和香港同时上市等项目。方风雷曾被评为“对中国资本市场最有影响的十人之一”。
2003年方风雷离开工商东亚,临危受命,协助高盛设立合资投行——高盛高华,合资公司由方风雷出任董事长。
2007年,在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人股本基金发展的环境下,方风雷和毕马威中国前任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忠信合作创办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始规模为25亿美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蕾
这一次,入局者是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退出者,是厚朴基金。
厚朴基金成立于2007年,两年后携手中粮入股蒙牛,如今3年过去,厚朴从蒙牛彻底退出,赚得3.7亿港元的“利润”。
这次交易,再次将低调而神秘的厚朴基金推到前台。
从2010年年底以来,厚朴就基本没有再投新项目和募集新资金,却不止一次从投资项目中“撤退”。同时,传出厚朴合伙人“散伙”的说法。
厚朴选择逐渐淡出的具体原因,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解读。
入股蒙牛回报不算高
三年赚3.7亿港元,年化投资收益约6%。在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李玮栋看来,厚朴入股蒙牛不是单纯追求退出回报,更侧重战略投资。
2009年以18.3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微博)的厚朴基金,如今全身而退,以22亿港元的价格,将其持股出售给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赚了3.7亿港元差价。3年赚3.7亿港元,出售蒙牛后的盈利仅为20%,即年化投资收益不过6%。
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李玮栋认为,2009年厚朴跟中粮联合入股蒙牛,更侧重于战略投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退出回报。“像厚朴这么大规模的基金,获得三五倍的回报确实比较难,但三年20%的回报确实不算高。相同规模的交易中,凯雷在江苏圣奥的项目上三年获利2倍多。”
据了解,2008、2009年成立的PE基金,年化收益的普遍水平是10%-15%之间。但因为成立年份、基金规模、投资策略,都会对基金回报产生影响,不同的基金也有不同的年化收益情况。
“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厚朴基金在蒙牛的项目上也算是抄底了,现在找到买家退出是个好时机;此外厚朴退出蒙牛可能与此前厚朴基金的解散传言有关。”李玮栋分析。
一出生就声名显赫
厚朴基金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和创始合伙人知名度都颇高,属于“PE中的高富帅”。
蒙牛的这笔交易让神秘的厚朴基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厚朴基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属于PE中的高富帅。”李玮栋评价。
厚朴基金管理公司于2007年成立,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全部为世界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高盛、新加坡淡马锡投资等。作为一家没有交易记录的PE机构,厚朴首期基金融资额便突破了原计划的20亿美元而飙升到创纪录的25亿美元。
厚朴基金的三位创始合伙人分别为帮助高盛在中国组建证券合资公司的原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方风雷、原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香港业务主席何潮辉和原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王忠信。
由于其投资人和创始合伙人的背景,使得该基金名声显赫。《华尔街日报》曾评论称,“高盛集团很少向其他机构经营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投资,此次入股厚朴基金实属罕见。这么做反映出高盛集团和其他投资者对方风雷经营能力的坚定信心。”
“我们要做国际水准的PE。”何潮辉曾称,该基金的投资方向均与中国概念相关,一是直接投资中国企业,二是协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三是协助海外企业投资中国。
五年主投五大项目
厚朴基金为数不多的投资案例都是大手笔,比如接盘外资战略者对中资银行的减持。
在外界看来,厚朴基金一直保持着神秘低调的风格,对其投资运作的情况一直知之甚少。厚朴基金一直没有设立官网、也不公布联系方式,一些投资机构表示跟厚朴基金并不相熟。
公开报道显示,厚朴基金成立以来,主要投资了5个项目:
在蒙古国投资铁矿,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了页岩油,与中粮一起投资蒙牛,金融危机期间接盘中行、建行的股票,在阿根廷,做财务顾问,把阿根廷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50%的股权,32亿美元卖给中海油。此外,厚朴基金还联合淡马锡投资了雨润食品,厚朴投资为数不多的投资案例都是大手笔。
厚朴基金成立后的第一笔大型交易是投资外蒙古铁矿,2008年厚朴联合淡马锡通过买入香港龙铭投资控股的三年期可转债,成为一家蒙古国大型铁矿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3亿美元的总投资中,厚朴占1.5亿美元至2亿美元。
作为“不走寻常路”的PE公司,厚朴基金对中资银行青睐有加,其也因2009年接盘外资战略者对中资银行的减持而名噪一时。
2009年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其持有的中行H股,将108.09亿股以每股港币1.71元售出,交易规模184.83亿港元。厚朴基金购买其中30%的股份,占中行总股本的1.278%,涉资55.45亿港元。
随后厚朴基金牵头的财团又完成了对中国建设银行(4.01,-0.01,-0.25%)的投资。厚朴基金成为建行第六大股东。
金融危机期间,厚朴基金董事长方风雷曾在一个小型研讨会上表示对中资银行业的信心,“在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翘楚泥足深陷,欧美国家的银行体系纷纷出现系统性危机时,中国政府一定不会让中国银行(2.76,0.01,0.36%)业出问题。”
“厚朴的投资风格跟国内一般基金不一样。”李玮栋认为,厚朴基金更像投行,一部分收益来自于投资,一部分则来自投资顾问,跟黑石的投资风格很像。“投资顾问就相当于中介,在项目双方中间牵线搭桥,帮助卖方找买家,帮助买家找项目,设计交易结构等,从中间收取费用。”
“厚朴做大项目的能力很强,对于一般PE来说,能做到十几亿的项目基本很少,有些上市公司的市值都达不到这样的规模。所以厚朴投的项目一般PE投不了,都是大型金融机构和投行做的。”李玮栋表示,厚朴的优势就是做大项目,能够拉到投行,比一般PE更能调动资金和政府资源。
“正在做资本退出”
“厚朴基金基本上做两个业务,投资和投顾。现在正在做资本退出。”方风雷今年初公开表示。
厚朴基金曾在2010年底曝出逐渐淡出的传言。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三位创始合伙人中,除方风雷外有两位将要退休,厚朴的现有基金将继续投资,但不再募集新资金,公司整体将逐渐淡出。
方风雷在随后的论坛上坦言“管理团队和投资人在协商之中,我们在做一些调整,也在做一些思考”。而《华尔街日报》称创始合伙人之一王忠信离职后将成立一家新基金。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亚洲果业为厚朴基金最后投资的一个项目。2010年11月亚洲果业以每股8.88港元的价格配售1.75亿股新股给淡马锡控股、厚朴投资等基金,此后市场上再未传出厚朴基金投资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资本退出。
“厚朴基本上做两个业务,投资与投顾。现在正在做资本退出。”方风雷今年初曾公开表示。
实际上,2011年退出蒙牛之前,厚朴就已经减持了投资的永晖焦煤,透过二级发售,按每股3.92元的价格,出售合计1.63亿股,涉6.39亿元。
“一般一家基金公司会有若干只基金,每只基金都有固定的投资周期,一般3-5年,前一只投完80%,就会开始募集第二只基金。大家都有冲动把基金规模做大,这样管理费的收入会很高。”李玮栋说。
资料显示,厚朴目前只有一只25亿美元PE基金。李玮栋称,一只基金3-4年钱就花得差不多了,厚朴基金从成立到现在已经5年了,尚未募集新的基金,也基本能够说明他们不想继续做下去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越不稳定的基金,投资人越不愿意出钱。创始合伙人对基金募集的影响很大,投资人给钱就是因为创始合伙人的资历和能力。两个创始合伙人离开,对基金影响会很大。”李玮栋说。
“其实对于PE公司来说,不会宣布解散或退出,只会慢慢淡出,不再募集新基金进行投资的公司就慢慢淡出了,这种方式退出PE的公司很多。”李玮栋说。
对于厚朴可能逐渐淡出的猜测,李玮栋称,目前PE行业不好做了,竞争非常激烈;同时,这几年有资源的人很多都投入到这个行业,方风雷的资源优势已经不像此前那么明显了;而且一只基金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比如IDG、红杉等目前都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团队和机制,厚朴主要还是依靠方风雷一个人,可持续发展力下降。
■人物
拓荒者方风雷
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被媒体称为拓荒者。
方风雷1952年出生于湖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内蒙古农村插队劳动;后入伍,复员后到北京当工人。
在“高考”制度恢复后,方风雷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后调至河南省经贸厅,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5.15,-0.03,-0.58%)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
上世纪90年代,方风雷到美国学习,这成为方风雷人生最重要的转型。从美国回来后,方风雷奔赴海南。在海南主持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三亚地产投资券”。
1993年,方风雷参与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此后,方风雷先后在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等三家中国顶尖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并赴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
在其投行生涯中,方风雷曾领导及参与了多项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微博)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移动(微博)在香港上市、中国石油(8.94,0.02,0.22%)海外上市,以及中国联通(微博)(3.43,-0.02,-0.58%)、中石化、宝钢等企业的重组上市,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和香港同时上市等项目。方风雷曾被评为“对中国资本市场最有影响的十人之一”。
2003年方风雷离开工商东亚,临危受命,协助高盛设立合资投行——高盛高华,合资公司由方风雷出任董事长。
2007年,在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人股本基金发展的环境下,方风雷和毕马威中国前任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忠信合作创办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始规模为25亿美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