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考试 > 正文

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 冷门专业招生实验
2012-12-06 10:45:1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对于17岁的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刘冰来说,大学里的哲学专业将来不可能出现在自己的高考(论坛)志愿表上——至少在今年夏天以前,她还是这样想的。

但在8月,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刘冰在升入高三之前,去了一趟天津,参加了南开大学的第一个“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一周下来,她发现自己居然喜欢上了哲学。明年高考,她计划把哲学列为专业选项之一。


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多年以来,亲朋好友都在说,“学什么干什么,学哲学就是要当哲学家”,而且“哲学家都是疯子”。老师也说过,“就业成问题”,“哲学这专业没法转行”。

从天津回到家,刘冰认真地对人解释:大家对哲学可能有种误会。哲学,不是中学政治课上的那个样子。

基础学科的尴尬:高分考生多是皱着眉头来的

不同于学科竞赛式的集训,夏令营是南开哲学系的一个招生实验。在国内,“夏令营”跟数学、英语(论坛)、生物、计算机等多有“合作”,但还从没跟“冷门”的哲学挂过钩。

在这里,参与者的主要任务是听讲、辩论和写作,与学问有关,与考试无关。但它又相当于高考自主招生的面试,每5名学生中将有1名直接拿到笔试资格。而一旦入选自主招生,来年报考南开就可降分录取,最多可降40分。

哲学夏令营的构想,是在举办前一个多月才产生的。由于首次尝试,能有多少人捧场,南开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新生一直感到心里没底。为了保证“上座率”,主办方主动向一些重点中学教务处提出,希望得到既出色又爱哲学的学生。

直到把10个省份的83名中学生迎进门,王新生才算松了一口气。在他的预期里,能有30人愿意进来看看,这次就算“过关”,50人就是“大关”了。

习惯“仰望星空”的哲学家们,遭遇的多是不想做梦的学生和家长。最近几年,谁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地(质),早已从他们的首选项中退出了。

王新生执掌的哲学系,每年招生50多名,有六成是从其他专业落选,被迫“服从调剂”来的。

在南开大学,其他专业早已扩为学院,仅有哲学系是保持独立建制的学系。老师们这样形容它的特殊存在——没有哲学,南开就没“戏(系)”了!

然而,在每届新生转专业的时期,即使系里“做大量工作”去挽留,哲学系系主任的办公桌上,仍能收到一二十名逃离者的申请。

王新生不太担心学生的入学成绩。让他担心的是,在当前的选拔机制下,哲学系招来的,多是“志不在此”的年轻人。长此以往,整个学科的人才培养会受到很大影响。

他说,这是一个困扰哲学等基础学科多年的问题,同行们一直想要找到一条打通高等哲学教育和中学生之间的通道。

“我们有很多天文爱好者,但是天文学却招不到学生。”王新生说,哲学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真正的知音湮没在千万考生中,需要披沙拣金,但目前的招生,仍是粗放式的筛选。即使自主招生也只是按照文理科大致划分,不足以把具有特殊兴趣专长的学生“精确制导”,选到对应的专业。

“怎么把真正喜欢的学生招来,而不是把高分的但是不喜欢的招进来,这对于基础学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王新生认为,哲学夏令营的实验,很可能就是自主招生应该向前走的一步。

消除对哲学的误会

83名中学生的到来,让一贯安静的南开哲学系忙了起来。老师们准备讲座,大学生们则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他们的食宿。

尽管做好了准备,但意料之外的发现,仍然不可避免。

很多学生自信地告诉老师,“我的哲学分很高”。再一问,原来他的“哲学”,指的是中学政治课上的知识。

“中学生对大学专业里认知最成问题的,就是哲学。”王新生说,夏令营安排了很多深入浅出的讲座,让他们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至少让他们知道,哲学分为中国哲学、美学、逻辑学等8个二级学科,政治课上要求背诵的词汇,涵盖不了哲学。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陈建洪说,国外不存在这种明显割裂的情况,从小到大,人们对哲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是连贯的。海外高校传统人文学科的求学人数也相对较少,但都是自愿申请来的。

著名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晏清半个世纪前升入中国人民大学,任选专业,他选哲学。从当年录取分数上看,“最高是哲学,最低是会计”。

据他观察,变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哲学的受欢迎程度逐渐降低,“经济繁荣,哲学贫困”的说法开始流行。因为“无用”,哲学成了没有效益、不值得考生和家长“投资”的专业。

他听说,如今人大的录取分是“会计最高,哲学最低”,跟过去恰好相反。

“哲学,作为一种个人求知的兴趣,学生可以接受。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他们的考虑会很多。在大学里,大家愿意选哲学系的课,但是要他选哲学作为专业,那就难了。”陈晏清说。

这位教授感慨:“现在是兴趣服从利益了!”

让适合学、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在夏令营里,陈建洪发现了十几名“很厉害”的学生。他们可以同老师谈哲学家尼采,谈哈贝马斯,谈罗尔斯,头头是道。这个发现,让老师们很受鼓舞。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蔡淞任是其中一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自己对哲学和生物学的兴趣都很强烈。他说:“我有志于学哲学。不管考什么大学,我都会奔着哲学系去。不看学校知名度,看哲学学科的实力。”

蔡淞任的哲学之梦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虽然经过了“长期斗争”。

鉴于家长往往左右着学生的志愿选择,哲学夏令营为到场的十几位父母留出了席位,请他们全程参加。有的家长当场表态——以前对哲学的理解很窄,这次听了一些东西,我们会鼓励孩子报考哲学系。

闭营了,有学生走到车站就哭了起来,打电话向老师保证,即使不能通过自主招生,自己明年也要考哲学系。

眼下,老师们都很期待,明年会不会在新生当中真的见到他们的面孔?

他们决定把哲学夏令营办下去。当然,“最理想的是没有加分政策,也能吸引到这些人来”。为了避免那些喜欢加分而不是哲学的学生,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说,通过哲学夏令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并且考入南开的,原则上不允许转系。

毕竟,在这场招生实验里,学生与专业适合与否,是首要因素。

陈建洪总结:“夏令营就是让他们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选择。让适合学哲学的、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相关热词搜索:哲学 寻找 心甘情愿

上一篇:黑龙江护理类专业报考升温 看好其就业前景
下一篇:高考选择专业分析:未来10年最具有潜力行业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