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走进东安德孝之乡,探访非遗传承之路
2024-07-29 17:10:30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湖南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服务团赴东安大庙口镇调研非遗传承

  在湖南东安县的大庙口镇,两颗璀璨的非遗明珠——乌饭与醋水豆腐乳,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安人。近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这片土地,走访了当地的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饭传承人凡春兰和醋水腌豆腐乳传承人文海莲,探寻非遗技艺传承背后的动人故事,调研其发展现状与未来。

  乌饭:孝道与智慧的结晶

\

大庙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饭

  乌饭,又称黑饭,是江南一带民间风俗小吃。据《本草纲目》记载,乌饭具有“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的效用。东安乌饭以乌饭树汁浸糯米,经过“九浸九蒸九暴”制作工序制成,其制作工艺于2015年被列为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凡春兰是东安非遗乌饭的传承人,每年一到四月初一乌饭节,便会开始她与乌饭的年度之约。“一般四月初一就开始做乌饭了,”她说,“初六初七做得更多,那时候要到乌饭节,吃的人太多了。”

\

乌饭传承人凡春兰接受采访

  为了采集足够的乌饭叶,凡春兰和她的家人需要攀爬险峻的山峰。无论烈日当空还是雨季来临,他们都坚持采到品质最好、最鲜嫩的树叶。“就算是下雨天也去采,虽然辛苦,但必须抓到那个时间段,这个叶子才好吃。”精心挑选八种树叶作为原料是凡春兰制作乌饭至关重要的一步。

\

乌饭制作的原材料——南烛叶

  谈及乌饭的由来,凡春兰向在座的同学生动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以孝心感动天地,用乌饭树叶汁煮制的黑饭,让地狱中的饿鬼却步,使母亲得以饱腹。这不仅是对孝道的极致展现,也是智慧与爱的结晶。

  在大庙口镇这片根植着德孝文化的土地上,目连以巧思救母的这片孝心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故事流传至今,也已经演变成一种习俗——每年的乌饭节,当地许多年轻人都会购买或亲手制作乌饭孝敬家中长辈,表达自己的孝心。这一传统不仅彰显了大庙口镇人对目连精神的传承,更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赓续“德孝文化”的重视。

  醋水腌豆腐乳:匠心与岁月的馈赠

  大庙口镇豆腐乳,酝匠心于光阴,是岁月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馈赠,每一块都蕴含着时间的醇香与匠人的智慧。曾氏一门的醋水腌豆腐乳是最受当地居民追捧的独家美味,文海莲的公公曾昭富就是一位当地知名的豆腐乳匠人。

  据文海莲介绍,曾氏醋水腌豆腐乳技艺源自公公曾昭富的母亲,从广西姥姥家传承而来,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改良后形成了全套成熟的技艺,历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

\

文海莲制作的醋水腌豆腐乳

  醋水腌豆腐乳选用优质黄豆作为原料,经过严格的淘洗、磨浆、过滤等工序。制作过程中包括蒸煮、放醋水、压榨成型、切块、发霉、腌制、米酒泡洗、裹辣椒灰、密封装坛等多个环节,耗时一个月左右。成品豆腐乳色泽金黄,外面包裹着红色的辣椒灰,细滑松软、甜糯香醇、略带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2020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文海莲女士的努力下,舜皇山农家食品厂正式挂牌成立;2022年醋水豆腐乳入选东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文海莲女士在舜皇山下的一方农家小院中传承醋水豆腐乳非遗技艺,弘扬大美舜德文化。

\

文海莲带领服务团成员参观豆腐乳制作车间

  访谈期间,文海莲带领服务团一行参观浏览了豆腐乳生产的工作车间,详细介绍了醋水腌豆腐乳的制作流程与其独特之处。醋水豆腐乳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其他地方的豆腐乳相比,醋水腌豆腐乳不使用传统的石膏作为凝固剂,而是利用醋水发酵使豆腐自然成形。这一方法不仅保留了豆腐的天然风味,还赋予了东安醋水腌豆腐乳细腻绵软的口感与醇厚纯正的香味。

  文海莲表示,从嫁到大庙口镇曾家起,便总看到公公婆婆用广西姥姥家传承过来的醋水工艺制作豆腐乳。但随着公婆年事渐高,豆腐乳技艺的传承问题摆在眼前。作为儿媳,文海莲一直对公婆的手艺充满了敬仰。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照料公婆,更是主动请缨,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希望使其永远流传下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庙口镇德孝家风的深厚内涵。

\

文海莲向服务团成员分享自身传承经历

  非遗传承的挑战未来

  在采访的过程中,服务团的成员们了解到,不管是乌饭还是醋水腌豆腐乳,这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东安县的年轻一代因追逐个人事业外出务工,家族手艺的传承往往被忽略。凡春兰和文海莲也感受到了这种时代变迁的影响,在访谈中皆表示自己的子女、儿媳等后一辈的年轻人并不热衷于制作手艺的学习。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非遗文化的价值似乎被许多人忽视,老一辈传承人与年轻一代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文化断层,这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大挑战。

  “我愿意教任何人,只要他们愿意学。”凡春兰坚定地说。她希望能够找到愿意传承这门技艺的人,无论是通过招收徒弟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持这一传统技艺的活力。文海莲也表达了类似的愿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尝试这些传统美食,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和热情。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手艺的接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凡春兰和文海莲的故事,让服务团成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忧虑。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乌饭和醋水腌豆腐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然而,非遗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并热爱这些传统技艺,是当前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

实践服务团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通过此次走访,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不仅深入了解了东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深刻认识到传承二字背后的动人故事与感人事迹。两位传承人的行动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承袭,更是对东安县“德孝文化”的延续,切实让团队成员也充分地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热爱。只有这样,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赓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讯员:罗娆、吴荣慧、杨诗楠、杨君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信学子三下乡,小自青年正当先】乡土新貌正展开,时代中国自感知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