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探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北京大学社会实践团赴贵州丹寨开展实践活动
2023-02-21 15:11:33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为促进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023年2月2日,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社会实践团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开展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

  韵,走进魅力苗寨

  初入丹寨万达小镇,现代色彩和苗族传统元素融合成别具风味的建筑映入眼帘。苗绣、蜡染、银饰的手作工艺品店数不胜数,苗族服饰摄像馆中各式各样的苗家服饰,广场上生动的民族歌舞表演,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自带神秘色彩的古法造纸体验店,宽敞古朴的苗族斗牛场……在那里,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别具韵味的苗族生活。而在这韵味十足的苗家氛围中,穿插着的则是电玩城、健身房、VR体验店等充满现代科技的设施,让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除此之外,高空玻璃栈道、吊桥、大水车、鼓楼等独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也让实践队员们欣赏到了独特的风景。

\

\

  传,留住非遗之美

  2月3日,实践队员们从丹寨县城前往排莫村,走进蜡染非遗传承人张世秀开办的蜡染工坊。工坊里蜡染工艺品琳琅满目,有由苗族独特花纹绘制而成的十二生肖玩偶,清丽的蜡染手提包上偶有制作过程中天然形成的裂纹,松软的抱枕面有着富含神话色彩的图腾,墙上的挂布用蜡染记录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斗牛、斗鸡、耕种、采摘……流连其中,实践队员们不禁赞叹蜡染文化的厚重与苗族儿女们的巧手妙思。

  在张世秀阿姨之子、非遗文化传承人小姐姐和义工王梅姐姐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体验了蜡染制作的全过程:首先是在布片上用铅笔勾画——仿照苗族传统纹饰,实践队员们用一笔一划感受柔美线条下瑰丽的民族艺术,体会蜡染构图手法稚拙浪漫的想象力和无限广阔的时空感;进而是用蜂蜡勾线——温热的蜡液流淌在布上,实践队员们耐心体会着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之后是染色——历经多次染色与悬挂氧化,朴素的布片完成了蓝色的蜕变;最后是脱蜡——经沸水一煮,蜂蜡融化,形成独特的裂纹,实践队员们精心刻画的纹理终于得以镶嵌在湛蓝的布片上。

  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五个小时,实践队员们深深体会到:制作手工艺品离不开精雕细琢的耐心和的一丝不苟的决心。也许蜡染的美就在于它的朴素和自然,这种平淡中涵裹着人间烟火的喜乐与酸辛,凝聚着苗族儿女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

  思,传承面临难关

  在排莫村,实践队员们采访了那位非遗传承人姐姐和张世秀女士的儿子,以及义工姐姐王梅,同时线上采访了张女士。

  实践队员了解到:几年前,张女士赶上了国家大力扶持非遗文化的浪潮,成为政府认定的非遗传承人,之后逐步将当地的蜡染技艺推广出去,辅之以网络线上平台和直播,将当地的蜡染艺术广泛传播,并成功带动村内人家将自己的蜡染手工制品卖向全国各地,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经济条件,推进了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

  义工王梅也是一名大学生,出于对蜡染的兴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到张女士,前往文秀工作室工作学习。张女士的大儿子,虽然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蜡染手艺,但对这项技艺并不感兴趣,未来不打算从事蜡染行业——这也折射出当下非遗文化面临的一大难关:大多数年轻人对需要耐心和毅力学习的非遗技艺不太感兴趣,导致学习非遗技艺的人减少,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逐渐没落。

  实践队员认为,这与当下浮躁的流行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也认为大浪淘沙,起起浮浮后,总是朴素至简的东西能够留下。中国并不缺乏对非遗、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当下的网络平台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发布一些更官方和正统的高质量宣传视频,当地政府也可出一些激励非遗传承的方针,鼓励更多年轻人前往这些地方工作学习,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筛选到更多对非遗文化真正感兴趣和有耐心的年轻人,让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融,焕发时代活力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却曾是贵州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位于贵州十万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而在2017到2019年间,却发生了质的蜕变,从全省最贫困的区县到全县脱贫,再到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其间,万达小镇的作用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企业和政府合办的公益项目,万达小镇从苗疆特色旅游文化着手,辅之以教育、产业双重助力,带动丹寨96个贫困村人民的就业和发展,让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丹寨是真心扶贫”——丹寨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项目,将苗族特色传统文化再挖掘和传播,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文旅小镇。

  近年来,丹寨县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并行的过程中,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设立非遗工坊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设计、制作旅游文创手工艺品,推进苗族蜡染、银饰锻造、竹编鸟笼等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为掌握非遗技艺的村民在村中提供创作、创业平台,实现就业。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播和销售当地非遗手工艺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机。

  此次社会实践中,通过采访与实地调研,实践队员对当地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进行了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的传承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在于文化所受关注不足,年轻人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程度低?所以我们是否能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今热门文化IP相结合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在发展中能否通过拓印花纹的方式来克服手工艺品制作周期长、难度大、效率低而导致的无法扩大产业化的问题?当地能否通过设计特色品牌、吉祥物的方式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产品?能否借助AI等新兴产业助力当地的发展?丹寨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模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年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丹寨苗族蜡染正在走出十八弯山路的山寨,走进美术研究的艺术殿堂,走向城市,成为独具一格的服饰和工艺品。外面浮躁的世界却无法打破手艺人安静的世界。他们的双手承载着蜡染的奥秘,并用这双手将蜡染艺术送向世界,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让其成为艺术瑰宝!

\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魂,它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希望丹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传承人的努力与全社会的关注下,永远焕发光辉,助力中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者:王亚 谢弋戈 胡力天 路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追寻徐矿足迹,发扬改革精神
下一篇:立足乡镇 服务农村 办有温度的教育——隆昌市第十中学召开2022年民主生活会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