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乾坤,镜外传承
2018-08-01 10:11:25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赴绍兴
“探寻古越青铜透光镜,传承工匠精神”实践服务团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传承匠人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赴绍兴“探寻古越青铜透光镜,传承工匠精神”实践服务团在院长董进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绍兴进行社会实践。
历史寻迹,辨铜镜现存问题
铜镜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皇室贵族才可享用,到汉代才慢慢走向民间,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图纹美丽、铭文丰富。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绍兴铸造的会稽铜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会稽铜镜、越王剑、越窑青瓷,被誉为古越三宝,后二者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众对会稽铜镜却知之甚少。
虽然近年来青铜透光镜的工艺在铭越研究院内已取得巨大突破,在国内也取得了较高声誉,但是政府扶持传统工艺的政策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再加上青铜镜的制作工艺复杂,更加难以从政府方面获得强有力的帮助。
古铜镜现身,发现保护新模式
经过联系,实践服务团拜访了会稽铜镜传承人马彼得先生,并参观访问了他创办的铭越青铜研究院。两百平方米不到的研究院,是制造的各类精致的会稽铜镜,被多个城市选为接待专用礼品,有的还被外交部指定为涉外礼品。
根据马先生的计划,会稽铜镜很快将会拓展国际市场,跳过以前原有的中间商环节,更为直接地对外传播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马彼得先生期望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的背景下,结合绍兴旺盛的旅游业开发工业旅游。铸镜工人身着汉服,将千年前的铸镜场景还原再现,让游客身临其境。游客还可以亲手铸镜,带走自己做的最终成品,对会稽铜镜文化有更丰富且有趣的体验。
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日渐兴旺的旅游产业相结合,运用多元化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增强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是实践团发现的非遗保护新模式。
传统技艺惊艳,感悟匠人精神
马彼得先生,从艺30余年,潜心挖掘和传承濒临失传的青铜镜制造技艺,揭开了东汉透光镜何以在阳光照射下,镜面能反射出镜背纹饰的千古之谜,复原了失传千年的"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的制镜工艺。他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铸造的铜镜更具情感与个性。
早些年会稽铜镜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面对摄影公司开出一万五一张产品照的天价,马彼得先生十分不平。他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布置最适合会稽铜镜的灯光,自主拍摄。他特意为实践团展示了摆放铜镜的玻璃桌面,玻璃桌面从未被擦拭过,上面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随着拍摄中铜镜架子的移动,灰尘或聚集或飘散,拍摄出来竟像山河,更添几分辽阔与厚重。董院长连连称赞:“铜镜也有灵性,正是因为您对它有着浓厚的感情,才能够用最简单的设备,把铜镜的美拍摄出来。”
作为匠人,马彼得先生恪守本心,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传统工艺,复原失传千年的"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的制镜工艺,玩转镜里乾坤;作为铭越青铜研究院的院长,他创立研究院,积极探索会稽铜镜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价值,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铸造的铜镜更具情感与个性;作为商人,他眼界开阔,没有囿于镜里的小世界固守传统技艺,而是带着这一份珍贵走出去,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头并重,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添上一把新火。
坚守但不固守,传承并且创新,这就是实践团探寻的匠人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之脊梁,必要带着对历史的崇敬和传承的执着,努力前行。
作者: 俞洁 宣雪玲
指导老师:董进才
相关热词搜索:乾坤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