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古珺姝:在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发现隐秘共振
2024-08-20 16:58:55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无关速度,无关方向,从破裂到断裂,主体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并保持移动。一条与自我意识觉醒有关的线正在生成。”与接受过传统训练的艺术家不同,工作生活于伦敦与北京的视觉艺术家,写作者古珺姝总是用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逃逸线”来形容自己的艺术轨迹,从资深电影记者到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内容总监,从犀利的,善于批判的当代艺术评论人到执着于主观表达的艺术家,感性与理性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发生。一切很不合常规,但又十分合理。

\

《指纹叙事》,混合媒介,指纹鉴定卡片,日记等,6×5厘米;2019年

  “你看见的还不算什么。”基于其多年跨文化的媒体经验以及对当代语境下城市人文景观的观察,古珺姝关注的议题总是与悲喜主义,社会焦虑以及后真相相关。将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建立关联,提出质问,唤醒共情是她擅长的输出方式。讨论日常焦虑与强迫症的作品《指纹叙事》正是她相关艺术探索的起点。艺术家利用指纹提取的方式将无形的焦虑视觉化,细腻且极具节奏感的痕迹完成了叙事,不可见的情绪在鉴定卡片上被呈现得十分具体。与之同时展出的还有艺术家的日记,社交媒体的造句方式轻易的拉近了观众通感的距离。这类自传性质的作品,兼具向内挖掘和无限拓展的可能性,德勒兹的根茎理论也不吝词句的阐释过这种生命力。古珺姝的作品会使人联想到法国艺术家苏菲·卡尔许多观念作品,模糊个人与公共经验的边界,以冷静、客观的姿态去实现一种共情与治愈。

\

《见信安好》,雕塑,直径164厘米;摄影,尺寸可变;信封,混合媒介,尺寸可变;2023年

\

《见信安好》,雕塑,直径164厘米;摄影,尺寸可变;信封,混合媒介,尺寸可变;2023年

\

《见信安好》,雕塑,直径164厘米;摄影,尺寸可变;信封,混合媒介,尺寸可变;2023年

\

《见信安好》,雕塑,直径164厘米;摄影,尺寸可变;信封,混合媒介,尺寸可变;2023年

  经过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专业两年的打磨后,古珺姝仍然保持着对这些话题的热情与探索,并且更明确了艺术表达的紧迫性和自己独立的声音。她逐渐开始将知识积累转化成视觉语言。新浪潮电影、反小说以及极简音乐等所传递的美学被重新组合,在混乱与秩序之间,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见信安好》正是这样状态下被完成的,有着三重逻辑的观念作品。当你站在白色立方体空间内的巨物面前,在象征“焦虑”的气球的褶皱间看到被扭曲的自己,一种对话在悄然发生。影子被三枚变形的面孔取代,极简且超现实的构图模糊了真实与梦境的边界。悬挂的,高处静置的,折叠的,充满气的,与艺术家身高等高的,164厘米的镜面气球以不同的形态在各种空间被展示,是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则回到了现实空间,艺术家在自己的公寓里,与这个被充满的气球生活了一个月,并通过相机记录每日与这份“焦虑”相处的过程。这场紧张的对话在时间中被晦涩且幽默的方式消解。最后一层,呼应了该作品的标题。这个频繁出现在电子邮件开头的句子,往往会跟着一些令人焦虑,待解决的现实。此刻,摄影变成了一种释放工具,图片被制作成信件,折叠进信封,最终被寄出,完成了一整套叙事。古珺姝的作品总是藏着各种通道入口,不同的观众可以从任何点切入,共情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理解。

\

《多言破坏美感》,绘画,20×20厘米;混合媒介,60×40×50厘米;2023年

\

《所有伟大的思想都发生在散步时,但是……》海报,动态影像,4分33秒,2023年

\

《悲喜主义者的休止符》,混合媒介绘画,60×60厘米,2024年

\

《悲喜主义者的休止符》,摄影,尺寸可变,2024年

  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设限的古珺姝尝试过各种媒介,有趣的是电影记者出身的她的动态影像作品受到了最多的认可与关注,其中《所有伟大的思想都发生在散步时,但是……》不仅曾在泰特美术馆这样的艺术机构得到放映,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国际艺术类电影节获奖和提名。和《见信安好》一样,古珺姝总喜欢借用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短语或者历史经典作为题目,将犀利的批判和幽默感混合在一起,藏在多层叙事之间。“所有伟大的思想都发生在散步时”,这句话正出自于哲学家尼采。而标题中的“但是”所引出的质问才是这个项目的核心。该作品起点是艺术家独自在巴塞罗那旅行时被一名骑着摩托车男性抢走了手机。自诩城市漫游者(flâneur)的古珺姝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了自己作为女性独立于世的某种弱势与边界,于是她开始重新调研“漫游者”概念,回到了这个单词诞生地——巴黎,并拍摄了这个动态影像作品。视频以艺术家再次挑战自己,于黑夜在巴黎市区漫游的影像为主体。“女性漫游者”标签闻名的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此处上线,她的描述穿越伦敦市区游走漫步的散文《流连街头》以旁白的方式取代了背景音乐,贯穿整个作品。作品在影像,旁白,与诗意的字幕是错位的三种叙事,折射出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在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也挑战了本雅明给予城市漫游者的光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品长度是4分33秒,古珺姝借用约翰·凯奇这个作品的无声的概念对女性漫游者在当代语境的缺席进行了质问。她还在叙事中埋藏了一个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转折点,其运镜的方式,意识流式的造句和抽象的结构,令人不禁想起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付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珺姝:在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发现隐秘共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