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肌体摇曳的视觉呈现下探索人与他者的触觉奥秘
2024-05-28 16:02:56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摇曳生姿的人类肌体、拨繁去冗的演绎场景、触碰他者与自我触碰……这是在观赏傅文欣女士(Wenxin Fu)舞蹈影像作品时的最直观视觉体验。如何在人类已有的感官体验下拓宽舞蹈影像作品的感官体验范畴,是不仅身为影像导演同时也是一位舞者的傅文欣女士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此一来,通感不再只是文字书写背后的技巧和手法,而是与舞蹈影像艺术相结合,成为人类通往通过视觉呈现探索触觉奥秘大门的一把钥匙。
下面,由笔者作为主持人从影像呈现、感官混糅、触碰他者与自我触碰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对于现代舞舞者和舞蹈影像导演傅文欣女士的专访。
Q:在您的作品《In between》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舞者肌体的独特呈现方式是傅女士艺术作品中的一大创意亮色。在《Appearing》中,一位舞者手持镜面纸与另一位舞者相对而站,后者一边起舞一边用肢体触碰镜面纸发出咔咔声,给人强有力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受;在《In between》中,两位舞者相背而立,用腰臀衔接处承接一块冰,这让人瞬间产生了寒意。在影像呈现时,傅女士的侧重点在哪里?以及这样的侧重点如何服务于你的作品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受众理解你的表达需求?
A:非常荣幸接受您的专访,孙菁颐女士的提问一向是很犀利的。其实表达的重点很简单,就是通过舞者的肢体与他者的触碰来探索人类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比如两个人用身体托起冰块,用彼此的温度融化冰块成水,我想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亲密关系。我的作品里经常用到道具,比如说冰块、镜子等等,道具不仅仅是可以帮助构建特定的空间和环境,更是我传递情绪表达的途径,有的时候道具可以作为情感的载体,将舞者的情感外化,有的时候动态的道具和舞者肢体的碰撞,可能象征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从而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Q:傅女士提到了“他者”这个词,是否是受到了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先生作品的影响?
A:没错孙菁颐女士。“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是韩炳哲哲学著作《他者的消失》中的一段文字。人类的各种感官体验我认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感知到他者的存在。为了感知到他者的存在,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一些方式方法。刚才孙菁颐女士提到了在《In between》中两位舞者用腰臀衔接处相抵一块冰的影像内容。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画面。在我编舞的时候,我尝试了和助手一起即兴,用身体将不同形状的冰块夹在我们之间不让冰块掉落,发现这是非常难的,接触冰块是非常寒冷的甚至会有强烈的刺痛感,而且如果我们两者中的一个人泄力了,冰块就会立刻砸落。所以我们忍受着疼痛一起托起冰块,直到冰块融化,过程中我们感受彼此的存在,感受彼此微弱的温度和一举一动。现在这么说着,我还是会起鸡皮疙瘩,这正是我想传递的,这种人和人之间最朴实的信任与爱。
Q:傅女士提到了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一些方式方法去感受他者的存在,那么抵住冰块这个活动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
A:你认为呢,孙女士?
Q:(笑)你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我认为是被动选择,因为冰块是寒冷的,这寓意着在看见他者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些不那么愉快的感受。我这样的理解是对的吗?
A: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没有对错之分,不过我认为孙女士的这种观点停留在了表象层面。我这样呈现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我认为冰块并不代表着被动选择,而是我们在看见他者过程中主动选择的一种寒冷的感觉体验。在不少艺术作品中,寒冷这种触觉感受被代表为一种未知的体验。在尝试触碰他者的过程当中,人们一定会进入一种未知的状态中,而被尝试触碰的他者一样会陷入这种未知,这就是冰块的寒冷透过肌体触碰形成的一种彼此未知感。
Q:傅女士这样一说我大概能明白你的意思了。所以人与他者彼此用体温消融冰块,就如同人与人之间慢慢了解彼此,最后打破隔阂和未知,彼此触碰。
A:我想人与他者之间的隔阂与未知是永远无法被打破的,我们只能尝试去看见他者。鲁迅针对于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娜拉提出了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不妨尝试去想一想,冰块融化后怎样?
Q: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讲到了他者,您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镜面纸和破碎的镜子,这两样创作道具无不体现着人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内心的影像内容,这与他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A: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应该被当做他者来认真对待。在人类陷入普遍性迷茫与无措的今天,观察自己的内心不得不说是动身触碰他者之前的先决条件。在镜面的反射中,舞者的身体被重新的变形、解构、重组……打破了我们所认识的常规空间,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世界。我们在这种世界中反观自己,重新遇见自己的内心。
Q:大部分利用镜面这个线索来呈现自我与内心的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我”去触碰镜面这个媒介的影像内容,但是在《Appearing》中,一位舞者一边起舞一边用肢体触碰镜面纸,而另一位舞者只是举着镜面纸,不动声色地看着前者。傅女士这样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
A:人的表象与内在是可以是镜像呈现的,也可以是截然不同。举着镜面纸的一方或许是表象也或许是内在,通过半透明的镜子纸,我们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对方和扭曲变形的自己,表象与内在在进行生存挣扎时会有彼此的碾压、攻讦、抚慰、认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Q:《Appearing》中还出现了一名舞者用足部来触碰镜子的影像呈现,镜面纸和镜子在你的这部作品中代表了什么?
A:说到镜,人们会想到诸如照见、观照一类的字眼。镜是一种成像工具,它帮助人们来更好地审视自己,它也可以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关键要素——不论镜的实体形象是大是小,它都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逼迫人类不断反看自身的美丑善恶。著名的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先生在他的小说作品《克拉拉与太阳》中写道:“克拉拉的一切品质与情感都是无法用人类的纬度去衡量的,因为,正是由于自私的欲望与升华的渴望并存,人类的心中才会充满了矛盾、彷徨与痛苦;没有了自私那下坠的重力,一切崇高、向上的人性也就虚无缥缈得失去了分量。自私是人类沉重的负担,但也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也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重要的锚点吧。”
Q:我能否这样理解,自私只是支撑人类成为人类的一个重要锚点,甚至在石黑一雄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锚点。不过这样的锚点应该不止一个,而镜子就是这些锚点集合之后显化的一种物品符号,所以镜子本身应该是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的一个客观存在的人性参照物。
A:你完全get到了我的意思。
Q: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A:请说,孙女士。
Q:傅女士所创作的几部舞蹈影像作品中,舞者的活动场景都是较为简单无华的,为什么有这样设置呢?
A:因为我的作品形式是通过影像去展现肢体,所以在我看来,舞者活动的空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还包括了相机镜头所构成的空间。所以尽管舞者的活动场景是简单无华的,但是视觉的空间是无限延伸的。
Q:视觉的空间无限延伸,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我想到王阳明的那句:“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时,花色一时明。”我始终坚信世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不同的主观意志就像一条条线,或平行或交叉,在人世间穿行交织,让世界变得复杂了起来。很感谢傅女士接受我的专访,期待在中国再次见到你。
A:感谢孙女士。
触碰与被触碰是傅文欣女士舞蹈影像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片段,从视觉到触觉的通感体验让人对人类个体、人类群体、人类总体的关系和生存状况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艺术家究竟应当圈地自萌、孤芳自赏,还是应该关爱人类整体、并且用艺术作品来触碰逐渐消失的他者?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今夜我只关心你,不关心人类。(作者:孙菁颐)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