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文化困境:“最后的布依家园”里,妇女要如何满足文化需求?
2021-08-30 18:43:22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板万村 摄影|罗长莉
对于李嫂,这位40多岁的传统布依族妇女而言,能够站在舞台上唱歌是她最大的梦想。
“我们之前村里选了三个人去县里参加比赛,我是其中一个。”谈到她喜欢的事,她的眼睛里充满神采,笑起来才隐隐约约能够看到眼角的皱纹。但遗憾的是,这个布依族文化比赛她只参加了三届,15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参与了。“那也是我的梦想,”她叹了一口气。“因为我们这里是偏远地区嘛,也就是个农民,所以这个梦想也不敢想了。” 现在李嫂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传统民族服装的生产,作为一个新手,她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只能完成一到两件衣服。“我们以前经常跳广场舞,”她笑到,“但我现在太老了。”据李嫂介绍,村里一度掀起了跳广场舞的热潮,然而,这种趋势近年来也停止了,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很大一部分村民离开村庄外出务工。现在村子里几乎没有活动能让她再次上台表演。或许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有一股未熄灭的希望之火,她希望有一天能再次踏上舞台。
李嫂只是众多面临着相同问题的少数民族妇女的其中一员,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意识较差,以及传统观念、习俗造成的阻隔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制约了妇女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振兴摆在了和经济发展并列的位置上。
但似乎,在实际情况中,经济与文化建设很容易成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难以在一块还未平整的土地上找到站立的平衡点。
在板万村,108座木制的布依族传统吊脚楼与盘龙山隔江而望,交错分布在树林中。在成片的传统建筑之下,是板万村民搬迁的现代化新屋。
山上的古寨和山下的新居 摄影|罗长莉
“我们是17年年底进到板万村的。”苏小糖说,作为社会企业大山小客的负责人,她和团队从17年起就在板万村进行古寨旅游开发,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给这个少数民族村落带来就业机会,促进板万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这里建设得更美好,增加当地引力。
“(当我们)中午十二点走到吊脚楼里的时候背后都是发凉的,很荒很恐怖。”她说,“大太阳天进去背后都是阴森森的感觉。”
板万村位于中国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聚居地,有着原始的村落建筑和传统文化习俗,它数百年的历史和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很多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当地的八音坐唱、布依戏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最后的布依家园”。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会住着很多像这样无法实现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妇女们。
自2016年以来,在新房补贴和政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板万村原本住在传统老寨的居民都搬到了现代化的新村,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村寨。而村里原本包括布依戏台、广场、图书馆在内的文化场所,还是在山上的老村寨内,当地居民如果步行到文化场所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这段路程中都是密密麻麻的新屋,没有其他更大的平坦的场地。
“现在(传统节日里)大家也不怎么唱了。原来是有的,但是现在出去打工的多了,没什么人在家。”板万村传统文化八音坐唱的传承人李叔说,“遗憾啊,但是没办法啊,现在经济社会嘛,都出去挣钱了。”
根据2018年脱贫攻坚的数据,板万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占比在78%左右。因为土地被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被集体租用来种植蔬菜,村民没有了大片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且土地的租金收入难以支持一家人生活,再加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就业保障政策,村里的中青年特别是妇女大部分都会选择到广东打工。很多文化活动没有了人的参与,也就难以持续举办下去。
即使是留在村里的妇女,在选择去参与文化活动或待在家里之中,心中的天平也会向后者倾斜。
大山小爱是长期扎根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益组织,如今Ta们正在积极推动以图书馆为文化活动载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板万村的图书馆是Ta们唯一一个建设在村里的图书馆,平时会以图书馆为活动中心,举办一些比如广场舞、电影放映之类的文化活动。
板万村图书室 摄影|罗长莉
“但是一般(电影放映)不是视频网站上的VIP资源的话村民不会来。”大山小爱的工作人员解释道。“板万村民的娱乐活动更多是打麻将,刷抖音、快手。”
除此之外,板万村图书馆管理员周子涵也了解到,很多村里的妇女不敢进图书馆,因为觉得里面太干净整洁了。
现在住在新村的妇女李光香,她家里有一个9个月大的儿子和一个2岁多的女儿。李光香说,她知道并且也想去老村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她要负责照顾两个孩子,所以不能把孩子们交给爷爷就自己离开。罗阿姨家里也有两个孩子,一个17岁一个21岁。当罗阿姨谈到和自己丈夫的关系时,罗阿姨笑着说:“我的丈夫对我生的小孩很满意。”
就算板万村里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妇女参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村里的妇女们太内向了。”李金彩说,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长期以来的观念束缚和家庭角色,也可能使得少数民族妇女难以跳脱出来,主动参与文化生活。
“因为妈妈一直在家里,所以每一次‘三月三’她都会参加。”李婷是李金彩的堂姐,她的妈妈因为要照顾她和妹妹,从她们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留在家里做农活。“就在‘三月三’和姐妹们出去外面野炊,搞搞刺绣之类的。”李婷沉思了一下, “可能就像是……干了那么久的农活,只有在这么几天能够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吧。”
妇女的文化需求往往容易被隐藏在她们的经济需求和社会角色之下,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通过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设施和场所、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并结合外界力量,去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可以帮助这些中青年妇女建立文化自信,产生文化联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这些妇女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有关产业的结合也可以实现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中青年妇女进行文化赋能、经济赋能。
其实早在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吕品晶教授就对板万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他和他的团队在尽力保留村里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修缮维持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建筑吊脚楼并且还为八音坐唱,布依戏等当地传统特色活动搭建了戏台和布依传习所。
板万村布依戏台 摄影|罗长莉
“因为城市文化的入侵把很多传统的习俗打乱了,那就应该以文化修复的路径将原有的文化生态激活,让村民们知道这些传统技艺也好、民俗活动也好,并非都是落后的,而是值得骄傲和传承的。” 吕品晶教授表示。
公益组织大山小爱以及由它孵化出来的社会企业大山小客,也在尝试把公益活动和商业手段同时进行,将板万村建设得更美好。大山小爱会不定期举办游园会,广场舞,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而大山小客则致力于将古寨发展成旅游业,为当地妇女进行经济赋权的同时增加她们文化自信。
游客来了板万村之后,大山小客也会邀请李叔的队伍到布依戏台上表演八音坐唱和布依戏。“除了每年腊月(春节)之外,平时有客人来了也会上去表演了。”李叔说,“人多了,有了观众,我们表演也更有积极性。”
锦绣坊也在充分利用布依族妇女们的刺绣活动和商业手段相结合。“我们去把这些文化通过商业、通过利益的一些东西去把它延续下去。让绣娘多做一些,放到锦绣坊去卖,让她觉得这件事是可以获益的,这件事情是可以支撑生活的。”苏小糖说,“毕竟对于村民来说,生活是更重要的。”
同时,苏小糖也在思考将如何更好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激发村中妇女的内生力。
“我们得要发展意见领袖,就像我们发展广场舞的时候,我们先发展一个村里面跳广场舞跳得最好的一个天天过来来跳,就是通过这一点,就是以点带面的形式去发展它。但是现在我们还在找,还在找。”她重复了两遍。
李玉龙是板万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村里有一个大学生青年团,里面都是一届一届村里的大学生,有30多个人。”他说,“每年春节的时候Ta们就会在村里策划文化晚会,村民们唱歌跳舞,从早到晚。”
随着乡村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板万村出来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李金彩住在板万村半山腰的地方,今年刚报考上贵州民族大学传统文化方向专业。“我现在就是放假回来就和李叔学学传统文化的东西。”李金彩说,她是艺术生,“我(毕业)那时候会回来村里面,发展我们的布依戏啊,八音坐唱。” 星星之火,也许终有一天可以燎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内生力,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布依族妇女们在购买水果 摄影|罗长莉
李金彩和李嫂一样,都喜欢唱歌。
“不管唱歌能不能得奖,就是想展示自己。”李嫂笑道。(作者:罗长莉 欧睿懿 陆韵蓁 王彦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Unique Network 被选为联合国 NFT 气候倡议区块链合作伙伴
下一篇:桐庐县江南镇返创人才报道(三)孟庸:以生活为景,一切向阳而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