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多元共存—当代艺术同盟展
2016-11-29 10:49:02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展览时间: 2016年11月27日——2016年12月3日

  开幕时间: 2016年11月27日下午15:0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1街宁空间

  策展人:王席

  执行策展人:刘畅

  主办:鹿鸣文化(展E)

  论坛主持:楼逐虎、赵也、刘树龙

  参展艺术家:

  陈义泽、蔡建章、程惠莉、丁春鸣、戴燕、胡金刚、胡宗祥、黄河清、纪盖荣、楼逐虎、秦鲲皓、孙梦颖、孙亮、师嘉、田恒刚、魏达维、万琴、王亚会、王玉海、王卿、尹鹏、殷勇、赵也、言小语、郑伟、张云飞、张金玉、张振兴、张立新、张莹、张振。(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列)

  文化艺术的传承

  多年前,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例举了过去100年全球赫赫有名的100位顶尖艺术家,发现其中超过7成拥有不同程度的科班经历,这个数据似乎证明在潮流如海的现在,学院艺术很难被定义为某种特定的风格或技巧。

  在学院的氛围里厮混半生,看到的与其说是风格,不如说是某种相近的人们彼此影响而产生的普遍趣味——即便如果单单从技巧和形式上看彼此的差异巨大而明显。或许这可以成为潮流或所谓学院主义的佐证。

  学院的精神其实不在于这些审美的趣味及其赖以产生的个人哲学,而在于始于中世纪作坊的工匠精神,虽然“匠人”一词在近现代艺术史中一直是几乎所有后起流派嘲笑的对象,以致学院自己也不断吸纳各家主张,鼓吹创新探索,然而学院教育本身几乎注定承载了艺术主张与技巧传承的重任。从这方面说,不论走到距学院多远的地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这种传承中获益。“学院主义”这个词,早在100年前就被艺术史上各个著名革新者无数次地宣判死刑,却一直存活到今天,并且,许多它的反对者自己也出身其中,这并非偶然。

  网络化的今天,“潮流”一词逐渐变得如同“学院”一样陈旧,此起彼伏的节奏让位于各自争鸣,时间感和空间感同时消失,潮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逻辑,世界正在扁平化。“匠人”,及其工匠精神,在随时涌现又随时消失的无数热点中,反倒成了相对稳定和醒目的另一个热点。尽管各自的审美主张也许不同,但相同或相近的技巧传承,和始终如一的匠人精神使得来自学院的艺术和艺术家在快餐式的艺术消费时代显得另类和可贵。的确“匠人”和“传承”这样的字眼不具革命性,但匠人精神不正在越来越成为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吗?它的稀缺恰恰成就了它的可贵价值。

  即使“学院艺术”这个词早已无法代表相同或相近的风格,基于艺术家个体努力的学院艺术家的作品——那些具备扎实的技法传承和学院审美底蕴的作品,对于艺术市场始终是个重要贡献,尤其在写实绘画领域,她的存在抵消了唯技巧论的冲击,在审美的层面上提升了艺术市场的整体品质,也相信未来这一趋势会更加明确,留给学院高墙里面以及刚刚走出来的艺术家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安静地,自省地,扎实而坦率地面对自己的画面。

  ——楼逐虎

  \

  策展人王席、刘树龙、赵也、学术主持楼逐虎、鹿鸣文化(展E)创始人刘畅

  此次展览还进行相应的艺术学术话题讨论,楼逐虎先生对“学院派绘画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5年艺术市场中的创作方向”谈及了自己的想法;赵也先生对“中、西方写实油画创作的差异以及收藏群体的差异”进行了独道的分析,最后刘树龙先生对 “影响当代艺术交易市场的因素有哪些?该如何应对”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论坛还加入了交流互动环节,对艺术及传播方式,线下艺术交流平台,艺术收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展览现场照片1

  \

  展览现场照片2

  \

  论坛合照

  \

  参展艺术家合影

相关热词搜索:当代艺术 同盟

上一篇:慧和天语艺术空间携国内十位著名艺术家绘制“中国精神”
下一篇:《凤凰老江发现》走进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