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王志超——浅论书法修养
2016-11-14 11:03: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内容提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一种文学修养、一种文学内涵和中国的博大精深。而书写者则要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厚重的艺术修养、广博的学术水平和不同凡响的气质,他们将带领中国书法走上新的高度。

  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一种文学修养、一种文学内涵和中国的博大精深。一幅好的作品可以反映出一个书法家的品格修养,文化积淀,人生阅历,同时也可以映射出其人格魅力、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书品和人品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书法即人,这就和相由心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与中国人无法分离。在王根权老师得到《<书谱>品评一百讲》中教会了的不仅仅是学书人认识到书法的线条美和轮廓美以及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更多的是让学书人学会一种书法修养,由此体现的是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之所在。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记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这就道出了书法即人的道理,书法一定程度表达了书写者的才学,志向,学识,人生经历和文化积淀;余秋雨说,非人磨墨,墨磨人。所以书法与生命合二为一时,笔下的字才会有生命。

  古代强调学书需立品,要求书法家“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就如孙过庭的书法是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颜真卿的书法是其忠厚刚正、爱国卫家的反映,颜书表现了他质朴敦厚,含有刚正坚强的人格力量。所以从古至今都有“字如其人”之说,强调的就是学书人的品德修养,古人对人格的教育是十分注重的,它追求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我们古可以从王羲之的书法中看出他做人的洒脱、孙过庭的书法展示其高尚的品行,今可以从王根权的书法中看出他做人的儒雅。那么为什么“字”能“如其人”呢?因为书法可以提高人的修养,练就人的品格。

  真正潜心修习书法的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书法精神理解的深入,做人也会越来越清静雅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书法的发展,热爱书法的人是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是现在书法界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风气的影响,书法无可避免地遭受了世俗气味的玷污。有的人谈书法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有的人则是为了获得利益。正如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所说:“现在我是不敢‘字如其人’这句话了”。例如有个人为了进一所中学当教师,便拿着“大礼”到某位书法老师家中拜访,让老师"帮"他写了一幅书法作品,然后邮寄出去,弄了个书法家协会会员证,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这个走后门的朋友不懂书法,不懂真诚做人之本,如何为人师表。这位书法老师,他有对书法艺术负责吗?即便他的“字”写得再好,能说是“如其人”吗?

  在中国书法史上,古有“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他们都是书法大家。而现如今,有几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书法大家?这是为何,其一是没有找到正确学习书法,其二没有练就书法大家的修养。练书法,练的不单是“字”,更重要练的是“心性”,练的是“做人之法”。

  古代书法家评论书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书以人重”。纵观书法史上被后人膜拜、推崇的书法大家无不品格高尚、德才兼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首要原因就在于“人品高,故书入神品。”而蔡京、秦侩书法同样精妙,但是后世能知能见者甚少,原因在于为后人所不耻。品德高尚是学习书法的先决条件,学书须先学做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其品行一直被后人称赞。我们在领略颜真卿那磅礴阳刚、朴拙雄浑的背后,敬仰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充塞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在体味苏轼那跌宕自然,流光顾盼的同时,我们钦佩的是他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寻味郑板桥怪诞奇诡、险峭倒斜的背后,我们敬重的是他秉性刚直的性格和关心民瘼的强烈责任感……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着道德象征,在其审美的同时还是培养道德的途径和手段。

  老子说过:“大道合乎自然.。”说的就是:世间最好的规律就是顺其自然,而做人修身的至高境界也是顺其自然。这种顺其自然不是刻意追寻的,而是在一种“无求”、“无为”、“无心”的状态下,顺其自然地达到一种境界。“大道合乎自然”体现的也是学习书法的一种心境。

  《<书谱>品评一百讲》讲述了书法的技巧掌握,更重要的是内涵素养。如果书写者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厚重的艺术修养、广博的学术水平和不同凡响的气质,那么它的作品必定是不同凡响、超凡脱俗的。它不但要求书写者拥有相当好的文学与文字功底,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中国书法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书法的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是帮助人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

  中国书法是我们祖先智慧与文化的象征,它的发展和进步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密不可分的。作品的风格则可以反应出作者当时创作的心境。孙过庭结合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创作书法时的“五合”、“五乖”,其《书谱》记载:“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书谱>品评一百讲》中解释道:孙过庭结合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根据影响书法艺术创作的心理因素,以及影响心理情绪的天气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五种适宜于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时机和五种不适宜于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时机,并对各种书写时机的适宜与不适宜进行了简单的原因说明。

  孙过庭也说过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均强调情感是书法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书法是吟咏性情,宜悦性情的一个载体和方式,情感宣泄和抒发是书法的功能和基本。研究表明“长期书法练习,可以使书者进入安详、稳定、舒缓、宁静的情绪状态,使焦虑、不安和紧张心情得到缓解,保持身心健康”。可见,学习书法能后有助于写作者平心静气,及时消除“矜躁”之气,焕发出心中的灵气。无疑,书法能够帮助生活在现在都市的人们戒除骄矜之气和浮躁之气,有利于他们修身养性,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境。


相关热词搜索:修养 书法 王志超

上一篇:杨牧青:敦煌朝圣 丝绸路上说文谈艺
下一篇:《干草堆》成为莫奈画作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