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考古学者李零曾说“历史就在你的脚下”。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把这句话改成“历史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身上,我们每个人的周围”。
7月15日,专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杨奎松做客季风书园,为大家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了解并理解历史”。
“我也是个普通人。”杨奎松说,“虽然我教历史,不见得我讲的历史就是百分之百纯粹的真正的准确的历史。我的历史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帮大家了解今天和过去所有问题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他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做研究就非常相信时间这个概念——人都是按时间阶段一点点走过来的,每个特殊时间点都是不一样的。“我回头看过去的日记,每个时间段都有变化。每个阶段你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不会怀疑自己。我就找不到日记中任何自我怀疑的地方。”
“我特别要讲的一点是,所有的这些情况,无论放到哪个历史人物身上,哪怕放在一些小人物身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他以毛泽东为例。“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毛主席后来的情况。作为后来者,你可以有各种评判。但我要说的是,毛主席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从一个无知的、少知的、半知半解的(状态),最后走到他那个位置。即使到老年,毛主席对很多东西也并不完全清楚,他一辈子都在学。”
“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蒋介石身上,他出过各种各样的全集选集,但是都没有收录他在1920年代的很多文章和讲演,即便收了也做了大量删减。”杨奎松表示,他们都是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实践,不断修正自己。“很多东西他们也没有预料到。”
“所以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历史,只是每个人地位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的作用可能不太一样。”杨奎松希望人们可以站在同情和理解的角度看历史。“好和坏都是相对的。后来的人往往站在价值观的角度去评价。比如一个西安事变,我希望的是人们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看,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而不是去评价。”
“作为学者,我希望给大家真实的东西,让大家了解真实的历史。”杨奎松尤其提到,“年轻朋友没有经历过很多东西,但是你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它们。当然,我希望大家读的是真历史而不是假历史。”
那要怎么触及真历史?杨奎松的回答是:“所谓真实的历史,第一是多读。你可以读各个方面的, 多读多比较。当然对历史学家的东西你也要去辨别,哪些历史学家的东西是带有主观偏见的?因为确实有历史学家可能有倾向性,那么他的解读可能不够客观。所以历史读物越客观的越好,结论不要有很强的色彩。”
至于历史教科书,他表示:“肯定是要看的。但是教科书不会给你带来真历史。要读一些带有细节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