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艺术观察:达米恩·赫斯特代表英国?
2012-08-14 10:58:48 来源:雅昌艺术网 评论:0 点击:
奥运会开幕前后的伦敦,达米恩·赫斯特不是红得发紫,而是红得令人发指。五月份开始至九月,两大顶尖艺术机构白立方画廊和泰特当代美术馆,各自为他举办了大型个人展览。走进泰特的涡轮大厅或者白立方的Bermondsey分馆,几乎以为整个英国当代艺术界仅达米恩·赫斯特一人。
多元伦敦,不只一个赫斯特
显然,身为白立方画廊展览总监的蒂姆·马洛并不这么认为。虽然赫斯特的那些作品就在展厅里陈列着,虽然哪怕画廊的会议室里也放满了跟赫斯特有关的各种印刷品,虽然他们私交很好这个展览由他一手促成,蒂姆·马洛还是声称从来没有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艺术,能够代表英国,哪怕这个人是赫斯特也不行。
这样的声称在骨子里是骄傲的,看上去它源于一种长期的对多元文化的自信。就在赫斯特的展览盛大开幕的同时,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里人头攒动一如往常,NationalGallery里有一场刚去世的弗洛伊德的回顾展,肯辛顿公园里的蛇形画廊即将推出赫尔佐格和艾未未合作设计的临时展厅……表面上的光鲜虽然由达米恩·赫斯特一人独占着,伦敦各色各样的展览依然是看不完的。
而在这个城市更广泛的文化地理当中,Camdentown那里汇聚了一大票朋克,他们奇装异服、举止怪异,哥特风格和少数族裔元素正缠在一起发酵;Oxfordstreet周边汇聚了众多的时装设计店铺,再小众的设计师品牌都能找到;在东北角的BrickLane,红砖墙上布满了涂鸦壁画和前卫装置,集装箱里开着商铺,旧火车站改成了画廊。当然还有著名的SouthBank,虽然这个游客云集之处看起来和上海的新天地气味雷同,但至少它的剧场里每天都有实验性演出。
当我们用正儿八经的态度,说起艺术这个虚头怪脑的概念的时候,伦敦不同街区的这一切,可以说和达米恩·赫斯特、和英国艺术毫无关联,也可以说有着莫大的干系。蛇形画廊艺术总监小汉斯说,伦敦让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些。这个城市没有边际,多年来他总能不停地发现城市的新部件。因此,除了在写书的时候他必须回到清净的瑞士山区,其余时间他总是不停地和不同的人聊,艺术家、策展人、科学家乃至贩夫走卒。
这跟一座城市能够为艺术供给的养分有关。作为个体而言,艺术家本人的经验毕竟单薄。很多时候他需要身处的城市,来给他提供一部分思想资源、形式参考、创作激情。当然有的时候,城市也会给他带来伤害和痛苦。
伦敦艺术界抢滩中国
艺术家在伦敦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奥运之前,伦敦房租之高也令人咂舌。当达米恩·赫斯特借助奥运会大出风头时,更多的艺术家只有黯然神伤的份儿。前两年伦敦东区拆掉了一批老旧的建筑。在它们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正是眼下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公园。可以想见,当奥运会开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一批艺术家盯着电视屏幕正牙床发痒,忍不住要吐槽。他们过去都把工作室租在此地,之后不得不寻找新的去处。好在拆迁拆得有商有量,他们都拿到了一笔补偿金,尚可聊以自慰。
伦敦东区的地价现在已经被奥运会拉得直上云霄,这些艺术家大概再也回不去了。此类情形在中国当然也曾一再发生。房地产市场乃至全球化资本实施的,乃是一种无差别攻击,全世界的艺术区域和艺术家都不能逃脱其影响。他们一方面仰仗资本的垂青,一方面也深受其累。
蒂姆·马洛说,在伦敦混迹的艺术家虽然难以定义——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创作方式和英语口音一样千奇百怪,但大多仍可归入穷艺术家一类。不管中外,一流艺术家当然都是富人。但二流三流艺术家也能挣下可观家当的,貌似只有中国——这当然是题外话。
在艺术生态上,伦敦固然可以作为北京、上海的参照。但要说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艺术互动,其实开始得不早。英国没有像希克和尤伦斯那样很早就开始全面收藏中国艺术的藏家,代理中国艺术家的画廊也没有美国和法国的同行动作迅捷。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小汉斯加盟蛇形画廊之后,把中国、印度和中东的艺术设为工作方向,HAUSER&WIRTH画廊签约了张恩利,白立方刚举办了中国艺术家徐震和刘韡的展览,一大批中国艺术家都已经在泰特参加过展览。
这是一个有趣的比较。1989年后当几乎整整一代中国艺术家赴海外留洋时,他们有一半人去了纽约,另一半去了巴黎,就是没人进驻伦敦。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世界地图上,这里起初是一片空白。住在巴黎的时候,小汉斯有一个来自中国的邻居叫黄永砯,他们没事就凑在一起聊天。在那之后,小汉斯造访中国,认识了一大批饥寒交迫的日后的大腕。但现在的中国艺术家,不管是纽约还是伦敦,都不太愿意去长待了。小汉斯说,西方策展人整天都混在北京,西方画廊也开到了家门口,中国才是前线。所以什么叫艺术的全球化?这就是艺术的全球化。
上一篇:追续权短期内不会影响艺术市场
下一篇:卖空气是生意还是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