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回应明青花热水瓶事件 想给大家敲警钟
2012-07-26 10:56:47 来源:搜狐网 评论:0 点击:
央视近期播出《寻宝·走进晋江》节目,某藏友展示一件青花热水瓶,声称它是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装开水用的,市场价值至少在100万元以上。他言之凿凿的“证据”,则是瓶底文字:“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
这一说法遭到出镜专家当场否定,“一般来说,没有把皇帝的帝号(写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没有这么写的。”“现在人称的太监,过去人不叫太监。”专家们还调侃,“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
这段节目视频目前仍在网上疯传,许多网友还晒出青花冲锋枪、青花电视机和青花苹果等照片。在大家伙儿被逗得前俯后仰的同时,也有人担心鉴宝节目正跌入娱乐化的误区。近日,《寻宝》栏目制片人张国英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揭秘“选宝”过程,回应观众质疑。
揭秘:青花瓶出镜前已遭疑
“永乐六年?朱棣还没死呢!刻着他年号的瓷器怎么会出现?郑和又怎么敢用?”观众吴国晟回忆,他当时刚看到荧屏上亮出瓶底文字,没等专家鉴定,就瞧出了破绽。“这就是件‘开门假’!”艺术品鉴赏专家牟建平直言,光看器型就明显不对,明代青花瓷器都是大盘、罐、梅瓶等,并没有带盖儿、带把手的暖壶,那是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器物。
“晋江海选时,也有当地专家说它是真的,不过主要专家都说不太可能,觉得那东西不行,但藏宝人非常执拗,他不服海选专家,硬要到节目录制现场,直接跟出镜专家交流。”张国英回忆,当时共有五千多位藏宝人报名登记,现场什么离奇的东西都有,包括此后在节目中展示的青花冲锋枪和青花电视机图片,就是在海选现场拍下来的。
“有些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至于青花热水瓶,我们当时却并无十足把握判断其真伪。”张国英回忆,此前曾见过清朝瓷质冷藏柜,“除了材质,其他方面跟现在的冰箱构造很相似,因而并不排除古人、至少是清朝人曾经有过冷藏、保暖等思维方式。”至于瓶底字样,他表示,《寻宝》栏目组碰到过很多离奇案例,例如两千多年前的瓶子,竟还盛着当年的酒。他们疑虑的是,青花热水瓶瓶底的题款,会不会是瓷瓶流传过程中,被不明就里的后人弄巧成拙给加上的?“左思右想,最后让它上荧屏,是觉得如果这瓷瓶真是真的,那可不得了了;即便是假的,由于它有很大欺骗性,播出后也能给大家敲敲警钟。”
争议:冒牌藏品能否上电视?
青花热水瓶并不是《寻宝》栏目中头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冒牌藏品。该栏目此前推出的节目中,就曾爆出过类似的经典桥段:《寻宝》栏目组到达某村,俩村民捧着一尊青铜器,一个说是东周的,一个说是西周的,正当他俩争得面红耳赤之时,专家凑了过来,瞄了瞄、又摸了摸,“是上周的,砂轮打过的粉末还在呢!”还有一次,一位藏宝人信誓旦旦,声称家有祖传的《清明上河图》,专家调侃式的回应道,你这要是真的,故宫里那个肯定是假的……
观众们颇有争议的是,诸如此类的冒牌藏品,到底有没有必要给它们提供亮相荧屏的舞台?很多人担心,一旦鉴宝节目被假的离谱的藏品所占领,收藏知识的普及和历史文化的传播,就将不得不让位于冒牌藏品的哗众取宠,这无疑与他们对鉴宝节目的期待——一档高端的文化类节目极其不符。时评人乔志峰就认为,观众看鉴宝节目,是为了看文物、学知识,而不是看插科打诨,为了增加节目可看性,让假到甚至连外行也能识破的藏品在荧屏上煞有介事地“鉴定”好一阵儿,这有将鉴宝变为耍宝的嫌疑,并不可取!
张国英对此回应说,《寻宝》节目每期都会推出两三件赝品,不过,节目组对这类藏品的选择其实非常讲究,“它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类:要么是颇具欺骗性的高仿,要么是不太值钱的老玩意儿,我们这么做,并不是想要刻意炒作、吸人眼球,而是想给大家伙儿提个醒:收藏市场上并不都是好东西,另外,也不是所有的老东西都值钱。”
正名:传播艺术不拒“新奇特”
除了藏品的选择,电视鉴宝节目中娱乐化的鉴宝方式,也是圈内外人士争议的焦点。有并未具名的观众撰文对此做过一番勾勒:鉴宝时,有轻信人言当场砸器物的,有“真的”、“假的”胡乱瞎猜的,有人云亦云不是本专业也跟着一起添油加醋的,以前还有当事人敲锣表态“服”与“不服”的,这哪是在做严肃认真的科学鉴定啊,完全是在玩游戏!
电视节目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徐昉州对此并不认同:“做电视节目主要就是做过程,结果反倒不重要。要找对象,你可以上婚介所,不必看《非诚勿扰》;要辨文物真假,你可以去文物鉴定中心,也不必看《天下收藏》。”徐昉州主张为鉴宝节目的娱乐化运作“正名”:“鉴宝节目不是考古课堂,它得在使大家都乐和的前提之下普及知识,板着面孔想要教训观众,这反倒不太可取!”
“传播高雅艺术,需要看起来‘新奇特’的东西。而且,青花热水瓶之类的东西,假到了一定的夸张程度,反映了一种现象,值得关注!”评论家窦含章也对《寻宝》等节目的作法表示支持:“我们需要轻松娱乐的东西,它给大家带来的是欢笑,对社会道德也未必有什么冲击。而且,电视的受众是大众而非专业人士,大众喜欢‘新奇特’,一味追求高端和严谨,节目就得死掉了!”
这一说法遭到出镜专家当场否定,“一般来说,没有把皇帝的帝号(写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没有这么写的。”“现在人称的太监,过去人不叫太监。”专家们还调侃,“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
这段节目视频目前仍在网上疯传,许多网友还晒出青花冲锋枪、青花电视机和青花苹果等照片。在大家伙儿被逗得前俯后仰的同时,也有人担心鉴宝节目正跌入娱乐化的误区。近日,《寻宝》栏目制片人张国英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揭秘“选宝”过程,回应观众质疑。
揭秘:青花瓶出镜前已遭疑
“永乐六年?朱棣还没死呢!刻着他年号的瓷器怎么会出现?郑和又怎么敢用?”观众吴国晟回忆,他当时刚看到荧屏上亮出瓶底文字,没等专家鉴定,就瞧出了破绽。“这就是件‘开门假’!”艺术品鉴赏专家牟建平直言,光看器型就明显不对,明代青花瓷器都是大盘、罐、梅瓶等,并没有带盖儿、带把手的暖壶,那是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器物。
“晋江海选时,也有当地专家说它是真的,不过主要专家都说不太可能,觉得那东西不行,但藏宝人非常执拗,他不服海选专家,硬要到节目录制现场,直接跟出镜专家交流。”张国英回忆,当时共有五千多位藏宝人报名登记,现场什么离奇的东西都有,包括此后在节目中展示的青花冲锋枪和青花电视机图片,就是在海选现场拍下来的。
“有些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至于青花热水瓶,我们当时却并无十足把握判断其真伪。”张国英回忆,此前曾见过清朝瓷质冷藏柜,“除了材质,其他方面跟现在的冰箱构造很相似,因而并不排除古人、至少是清朝人曾经有过冷藏、保暖等思维方式。”至于瓶底字样,他表示,《寻宝》栏目组碰到过很多离奇案例,例如两千多年前的瓶子,竟还盛着当年的酒。他们疑虑的是,青花热水瓶瓶底的题款,会不会是瓷瓶流传过程中,被不明就里的后人弄巧成拙给加上的?“左思右想,最后让它上荧屏,是觉得如果这瓷瓶真是真的,那可不得了了;即便是假的,由于它有很大欺骗性,播出后也能给大家敲敲警钟。”
争议:冒牌藏品能否上电视?
青花热水瓶并不是《寻宝》栏目中头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冒牌藏品。该栏目此前推出的节目中,就曾爆出过类似的经典桥段:《寻宝》栏目组到达某村,俩村民捧着一尊青铜器,一个说是东周的,一个说是西周的,正当他俩争得面红耳赤之时,专家凑了过来,瞄了瞄、又摸了摸,“是上周的,砂轮打过的粉末还在呢!”还有一次,一位藏宝人信誓旦旦,声称家有祖传的《清明上河图》,专家调侃式的回应道,你这要是真的,故宫里那个肯定是假的……
观众们颇有争议的是,诸如此类的冒牌藏品,到底有没有必要给它们提供亮相荧屏的舞台?很多人担心,一旦鉴宝节目被假的离谱的藏品所占领,收藏知识的普及和历史文化的传播,就将不得不让位于冒牌藏品的哗众取宠,这无疑与他们对鉴宝节目的期待——一档高端的文化类节目极其不符。时评人乔志峰就认为,观众看鉴宝节目,是为了看文物、学知识,而不是看插科打诨,为了增加节目可看性,让假到甚至连外行也能识破的藏品在荧屏上煞有介事地“鉴定”好一阵儿,这有将鉴宝变为耍宝的嫌疑,并不可取!
张国英对此回应说,《寻宝》节目每期都会推出两三件赝品,不过,节目组对这类藏品的选择其实非常讲究,“它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类:要么是颇具欺骗性的高仿,要么是不太值钱的老玩意儿,我们这么做,并不是想要刻意炒作、吸人眼球,而是想给大家伙儿提个醒:收藏市场上并不都是好东西,另外,也不是所有的老东西都值钱。”
正名:传播艺术不拒“新奇特”
除了藏品的选择,电视鉴宝节目中娱乐化的鉴宝方式,也是圈内外人士争议的焦点。有并未具名的观众撰文对此做过一番勾勒:鉴宝时,有轻信人言当场砸器物的,有“真的”、“假的”胡乱瞎猜的,有人云亦云不是本专业也跟着一起添油加醋的,以前还有当事人敲锣表态“服”与“不服”的,这哪是在做严肃认真的科学鉴定啊,完全是在玩游戏!
电视节目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徐昉州对此并不认同:“做电视节目主要就是做过程,结果反倒不重要。要找对象,你可以上婚介所,不必看《非诚勿扰》;要辨文物真假,你可以去文物鉴定中心,也不必看《天下收藏》。”徐昉州主张为鉴宝节目的娱乐化运作“正名”:“鉴宝节目不是考古课堂,它得在使大家都乐和的前提之下普及知识,板着面孔想要教训观众,这反倒不太可取!”
“传播高雅艺术,需要看起来‘新奇特’的东西。而且,青花热水瓶之类的东西,假到了一定的夸张程度,反映了一种现象,值得关注!”评论家窦含章也对《寻宝》等节目的作法表示支持:“我们需要轻松娱乐的东西,它给大家带来的是欢笑,对社会道德也未必有什么冲击。而且,电视的受众是大众而非专业人士,大众喜欢‘新奇特’,一味追求高端和严谨,节目就得死掉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