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交所董事长王迪:去年亏了2000万
2012-05-24 20:37: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5月21日晚,在北京市友谊宾馆内一处公寓里,本报记者见到了王迪。身为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简称“郑州文交所”)董事长的他,此前曾被曝出“携款2亿元跑路”。
面对记者,王迪称,“都在报道我跑路了,但没有一个媒体主动来找我求证”。他认为,文交所模式仍在探索和尝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文交所遭受了不负责任的指责,给政府、投资人和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本报记者了解,除了身为郑州文交所董事长之外,王迪还实际控制着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内的龙门博物馆。从2003年开始,伴随龙门博物馆的筹建,王迪开始将自营企业收入逐步投入到文化产业相关领域。
如今,郑州文交所正身陷关联交易等多重质疑。对此,王迪一一作出回应,并向记者透露,“虽然国家规定的整改最后时限是6月30日,但是,到6月上旬,各家文交所的生死就会有一个定论”。
“低于估值价格发行”
《21世纪》:郑州文交所的股权结构被质疑存在自然人股东和一股独大现象,现实情况如何?
王迪:最开始,文交所股权结构中,我占股75%,张保盈(前郑州文交所总经理)占股25%,这种简单的股权结构设计是为了快速完成工商注册。现在,文交所并没有一个自然人股东。
从一开始,按照我对郑州文交所的股权结构设计,国企、民企都有相应的股权占比,其中,国企占股应该在25%左右。现在,我们的股权结构是由几家国企股东和民企股东共同持股的组合。我们最先引进的国有股东是九三学社下面的学苑出版社(微博),之后是中国动漫集团等,陆续进来了4家国企股东。当然,这些国企股东都是以资金形式入股。
由于各种情况,郑州文交所在2011年亏损了2000万元,但是,我们有一个长期投入的想法,它的投入期可能会是3-5年。
《21世纪》:质疑的声音还涉及首批上线产品持有人与文交所方面存在关联,具体情况如何?
王迪:有一两件作品是出自我们龙门博物馆,这是正常的,但外界对此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外界猜测认为艺术品放在龙门博物馆,就一定是属于我的。实际上,博物馆里很多都是实行寄展制,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别人的,只是放在博物馆那里。文交所有博物馆这样的资源,在选择上线交易艺术品时,为何不能选择这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呢?
《21世纪》:有质疑认为艺术品上市交易的估值过高且估值机构并不中立,你怎么看?
王迪:对产品价值评估,我认为我们的评估是最公证、最科学的。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包括鉴定委员会、估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我们的交易规则和估值,是由这个团队做出来的。况且,在发行的时候,我们是以低于当前估值价格发行的。
我认为,评估机构必须跟文交所存在关联。因为这种关联关系,可能会有一些猜忌进而影响到公信力。实际情况是,国内没有一个可以涵盖那么多领域的评估机构,我们自己不去建立评估机构,就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全方位的评估机构。从长远来看,它必然要从文交所剥离出来,作为第三方机构,也为其它文交所服务。
“我们最缺的是技术和经验”
《21世纪》:3月初,中央部际联席会议到郑州文交所调研,情况如何?
王迪:当时,会议在我们那边开了3个多小时。从2003年我搞龙门博物馆开始,我就把我过去做生意赚到的所有钱用来发展文化产业,直到今天。我们伴随文化产业萌芽而发展,我们这么热爱文化产业,我也毫不夸张的讲,我们干出了一点成绩。
与会领导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办事就可以生存下去。
《21世纪》:你对“38号文”的理解是怎样的?
王迪:很多人认为“38号文”对行业是一种打击,实则不然。有了“38号文”,相当于确定了文交所这种概念的合法存在,而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只要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摸索着前进就能发展。我们现在最不缺的是对文交所概念的理解,我们最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技术和经验。毕竟,文交所是一个跨越文化艺术品和证券金融两个行业的新事物,这种跨界身份导致了我们的技术和经验的缺乏。
《21世纪》:清理整顿背景之下,有一种说法,文交所投靠国有资本相对安全,你怎么看?
王迪:需要明确一点,我们“国资+民资”的股权结构,并不是我们遇到危机的时候,再去找的国资。最开始,我们不存在投靠国资的情况,现在,我倒是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跟股东们开过一次会。我说,郑州文交所要打造一个三维一体的文化产品产权交易平台,大家都认可它。现在,国家要清理整顿文交所,我们也摸不清整改的方向。我认为,有国企资本和民企资本共同参加的文交所具备相对的公信力。但是,我判断不准持股比例如何设计。假如国家需要国企控股,那么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假如未来需要我们去投靠国有资本的话,我们绝对会去投靠。
但是,我认为假如某个文交所的国有股占到了50%以上,要不了3年时间,它还是会退回到民资控股。因为文化艺术品行业并非是一个国有资本占优势的行业,而且,从国有体制改革进程来看,已经进行了那么多年,在文交所这一块,再回到以前的模式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不需要投机性买家”
《21世纪》:此次投资人到郑州文交所静坐,你的反思是怎样的?
王迪:其他文交所是类证券化的操作,我提出的是共有的概念。共有的概念,是指一个文化艺术品资产包是可以发展的。就像股份制的企业一样,我们对购买文化艺术品资产包的人数限制在200人之内,这200人需要有较高的资金实力,也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我们当时犯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错误,是我们当时没有选择投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投资人,就不会出现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与找上门的投资人沟通,我们发现投资人中,有卖猪肉的、开出租的。
我们会坚持文化艺术品投资共有的概念。既要要求资产规模,又要要求文化素养,那么,可以认为我们的平台是面向小众的。这种小众概念,短期可能会影响交易的活跃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化艺术品和粮食、能源的区别在于,文化艺术品是不会被消耗掉的,它在流动的过程中价值还会成长。
整体来看,我们不需要投机性的投资人。很多投资人以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就是炒股票,今天买进来明天就卖出去,这是不符合文化艺术品价值属性的。我们面临现实的情况是,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不可能为了抢我们的产品等到晚上12点以后,他们往往被投机者给挤出了我们的盘子,这对我们这个平台来说损失是很大的。
面对记者,王迪称,“都在报道我跑路了,但没有一个媒体主动来找我求证”。他认为,文交所模式仍在探索和尝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文交所遭受了不负责任的指责,给政府、投资人和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本报记者了解,除了身为郑州文交所董事长之外,王迪还实际控制着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内的龙门博物馆。从2003年开始,伴随龙门博物馆的筹建,王迪开始将自营企业收入逐步投入到文化产业相关领域。
如今,郑州文交所正身陷关联交易等多重质疑。对此,王迪一一作出回应,并向记者透露,“虽然国家规定的整改最后时限是6月30日,但是,到6月上旬,各家文交所的生死就会有一个定论”。
“低于估值价格发行”
《21世纪》:郑州文交所的股权结构被质疑存在自然人股东和一股独大现象,现实情况如何?
王迪:最开始,文交所股权结构中,我占股75%,张保盈(前郑州文交所总经理)占股25%,这种简单的股权结构设计是为了快速完成工商注册。现在,文交所并没有一个自然人股东。
从一开始,按照我对郑州文交所的股权结构设计,国企、民企都有相应的股权占比,其中,国企占股应该在25%左右。现在,我们的股权结构是由几家国企股东和民企股东共同持股的组合。我们最先引进的国有股东是九三学社下面的学苑出版社(微博),之后是中国动漫集团等,陆续进来了4家国企股东。当然,这些国企股东都是以资金形式入股。
由于各种情况,郑州文交所在2011年亏损了2000万元,但是,我们有一个长期投入的想法,它的投入期可能会是3-5年。
《21世纪》:质疑的声音还涉及首批上线产品持有人与文交所方面存在关联,具体情况如何?
王迪:有一两件作品是出自我们龙门博物馆,这是正常的,但外界对此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外界猜测认为艺术品放在龙门博物馆,就一定是属于我的。实际上,博物馆里很多都是实行寄展制,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别人的,只是放在博物馆那里。文交所有博物馆这样的资源,在选择上线交易艺术品时,为何不能选择这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呢?
《21世纪》:有质疑认为艺术品上市交易的估值过高且估值机构并不中立,你怎么看?
王迪:对产品价值评估,我认为我们的评估是最公证、最科学的。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包括鉴定委员会、估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我们的交易规则和估值,是由这个团队做出来的。况且,在发行的时候,我们是以低于当前估值价格发行的。
我认为,评估机构必须跟文交所存在关联。因为这种关联关系,可能会有一些猜忌进而影响到公信力。实际情况是,国内没有一个可以涵盖那么多领域的评估机构,我们自己不去建立评估机构,就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全方位的评估机构。从长远来看,它必然要从文交所剥离出来,作为第三方机构,也为其它文交所服务。
“我们最缺的是技术和经验”
《21世纪》:3月初,中央部际联席会议到郑州文交所调研,情况如何?
王迪:当时,会议在我们那边开了3个多小时。从2003年我搞龙门博物馆开始,我就把我过去做生意赚到的所有钱用来发展文化产业,直到今天。我们伴随文化产业萌芽而发展,我们这么热爱文化产业,我也毫不夸张的讲,我们干出了一点成绩。
与会领导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办事就可以生存下去。
《21世纪》:你对“38号文”的理解是怎样的?
王迪:很多人认为“38号文”对行业是一种打击,实则不然。有了“38号文”,相当于确定了文交所这种概念的合法存在,而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只要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摸索着前进就能发展。我们现在最不缺的是对文交所概念的理解,我们最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技术和经验。毕竟,文交所是一个跨越文化艺术品和证券金融两个行业的新事物,这种跨界身份导致了我们的技术和经验的缺乏。
《21世纪》:清理整顿背景之下,有一种说法,文交所投靠国有资本相对安全,你怎么看?
王迪:需要明确一点,我们“国资+民资”的股权结构,并不是我们遇到危机的时候,再去找的国资。最开始,我们不存在投靠国资的情况,现在,我倒是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跟股东们开过一次会。我说,郑州文交所要打造一个三维一体的文化产品产权交易平台,大家都认可它。现在,国家要清理整顿文交所,我们也摸不清整改的方向。我认为,有国企资本和民企资本共同参加的文交所具备相对的公信力。但是,我判断不准持股比例如何设计。假如国家需要国企控股,那么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假如未来需要我们去投靠国有资本的话,我们绝对会去投靠。
但是,我认为假如某个文交所的国有股占到了50%以上,要不了3年时间,它还是会退回到民资控股。因为文化艺术品行业并非是一个国有资本占优势的行业,而且,从国有体制改革进程来看,已经进行了那么多年,在文交所这一块,再回到以前的模式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不需要投机性买家”
《21世纪》:此次投资人到郑州文交所静坐,你的反思是怎样的?
王迪:其他文交所是类证券化的操作,我提出的是共有的概念。共有的概念,是指一个文化艺术品资产包是可以发展的。就像股份制的企业一样,我们对购买文化艺术品资产包的人数限制在200人之内,这200人需要有较高的资金实力,也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我们当时犯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错误,是我们当时没有选择投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投资人,就不会出现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与找上门的投资人沟通,我们发现投资人中,有卖猪肉的、开出租的。
我们会坚持文化艺术品投资共有的概念。既要要求资产规模,又要要求文化素养,那么,可以认为我们的平台是面向小众的。这种小众概念,短期可能会影响交易的活跃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化艺术品和粮食、能源的区别在于,文化艺术品是不会被消耗掉的,它在流动的过程中价值还会成长。
整体来看,我们不需要投机性的投资人。很多投资人以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就是炒股票,今天买进来明天就卖出去,这是不符合文化艺术品价值属性的。我们面临现实的情况是,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不可能为了抢我们的产品等到晚上12点以后,他们往往被投机者给挤出了我们的盘子,这对我们这个平台来说损失是很大的。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