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历史 > 正文

大运河——我国古时的“南水北调”工程
2022-12-02 14:17:23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中国大运河举世闻名,北起北京南至浙江绍兴,全长2700千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流,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河行舟是古时最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我国腹地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南北天然水运不通。华夏先人开智慧在我国东部平原开凿了大运河,弥补水运南北受阻天然障碍,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讧和钱圹江等五大水系,构成我国东部水运大网络。因此,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

  历史上我国大多朝代定都北方,北部城市密集发达,商品粮需求量大。1840年鸦片战争前我国防务重心在北边,因此建了万里长城。北边屯兵更加大北方粮食需求。我国北方水资源贫乏,耗水多的农业不发达,不可能就地生产粮食解决商品粮供应问题。南方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于是历代政府在南方大量征粮通过大运河运往长安、汴京、北京等大城市,因此大运河历史上有“运粮河”之称。据历史资料,唐朝时运粮由唐初的每年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明清时年均运粮量约400万石。

  商品生产要用水。1993年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把商品生产消耗的水称为“虚拟水”。虚拟水的特征是非真实性而隐藏在商品中,商品便于运输,可通过商品贸易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具有很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约翰·安东尼·艾伦因提出“虚拟水”概念而荣获2007年斯德哥尔摩水奖。

  粮食是农产商品,生产粮食要消耗很多水,除用蓝水(可见的江河湖水和地下水)人工浇灌外,同时还被绿水(不可见的被土壤颗粒吸附的雨水)天然浇灌,因此粮食含大量“虚拟水”,如1吨水稻含“虚拟水”2000立方米。如按唐朝时最大年运粮量700万石,每石折合100市斤计算,一年运粮食35万吨,相当于年向北调水7亿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竣工后第一年向北京输水量8.22亿立方米。因此,大运河历史上还起着“南水北调”的作用,故也可把他称为我国古时的“南水北调”工程。(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师 贺大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历史:追寻之旅》有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