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守护”文化的人留些“尊严”——记佛像收藏家李巍
2017-06-16 16:54: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过鼎盛、有过衰败,好在延续了下来。在这个文化延续的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就是收藏者,因为他们手中的“老件儿”对追溯文化渊源意义深刻。每个时期,都不乏收藏大家和收藏圈子,今天也不例外。但今天,圈子里的“金钱味”和“醋味”浓了一些,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因为收藏市场已经成为跨业态、跨人群的主流投资领域之一,想从这个领域“谋利”的人越来越多,“获益”的人越来越少。
又现天价藏品、艺拍成交额多少多少亿元……收藏圈从来不缺博人眼球的报道。当然,在这些报道中,尤其在网络媒体“发达”和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也有引人反思、让人焦虑,甚至令人气愤的信息。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过度“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使诋毁更加随意、让空穴可以来风,这威胁到藏品的价值、藏家的声誉,更有害于文化的传承。
先抢救后传承,文化延续是 收藏 的最高修养
很多人认识李巍要从2009年开始,22尊明清金铜佛像、当时专家估价3亿多元、无偿捐赠国家博物馆,一系列的关键词使“李巍”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那时,在记者的回忆中,李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
同年11月13日,中华书局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隆重发行用李巍藏品图录编撰的《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大型图册,当代中国国学界、佛学界、藏学界、美学界、文博学界诸多前贤名宿与时俊大家纷纷参与这套耗时3年多的名著。后来,在记者的印象中,李巍是一个有文化胸怀的收藏大家。
直至2015年,李巍将历时44年收藏的500多尊元、明、清金铜佛像和佛饰法器,一次性捐赠给普陀山佛教协会,这是国内乃至国际佛教界已知的最大一笔实物捐赠,普陀山佛教协会为此专门成立“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这些珍贵佛像和佛饰法器,将成为中华佛教发展史的见证和璀璨中华文明的物证,在普陀山佛教协会向世人永久展示。尤其是了解李巍的人生历程后记者顿悟,李巍是一个真正“守护”中华文化的人。
身世环境和成长过程使李巍自童年起,便知道了佛家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浅显道理,也同时萌芽了保护佛像的潜在意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蒙受了一场长迭十年的文化浩劫,祖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建造的祠堂、牌楼、雕塑被砸,蕴涵着佛教文化历史的名刹古寺、佛像神龛惨遭损毁,李巍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焦虑,但“环境”的压力让他无可奈何。1971年底,随部队到青海执行任务的李巍,在塔尔寺附近倾囊救助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男孩的家人将最崇高的礼物——保佑好人的“佛祖”送给了李巍。由此,收藏、保护佛像的意识在李巍的脑子里爆发并不可收拾。后来,专门回炉废铜烂铁的钢厂工人,家中可能藏有佛像的大户后人,因文革而落魄的大活佛、大头人、大千户、大管家及寺院的僧官主持等民族宗教界人士等,都成了李巍的朋友,李巍保护、收藏佛像的名声在西北一些藏族地区悄悄地传开了。
十年动乱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散落在民间的金铜佛像也逐渐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热点,甚至有些受境外委托的文物贩子已经把金铜佛像作为他们猎获的重点目标。为了使这些艺术瑰宝留在国内,李巍变卖了家中所有的财物,一家三口连续几年席地而眠,甚至有时冒着生命危险,与那些文物贩子论起了“长久战”。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为了不让佛像被损毁,身为军人的李巍“违纪”“救”了;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不让佛像流失海外,李巍变卖家产“抢”了。但在盛世收藏的今天,李巍却大量“捐”了。在李巍看来,找寻和收藏佛像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研究、展示、宣传、修复和保护工作则更为重要,但是找寻和收藏已经耗尽了其毕生的精力和财力,后续工作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将历时44年收藏的“心血”捐赠给普陀山佛教协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件件文物,无不凝结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文明的古老寂寥。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包罗万象的中华文物,这些珍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相当的赞赏和追捧,它不一定必须要属于什么人。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让这些古物毁灭,我们也无法预知,因此,有“能力的人”能够很珍惜地保管、保护着这些文物,让它有机会流传后世,这才是收藏的最高修养。
先“抢救”后传承,最终实现收藏的最高修养——文化延续,李巍做到了。
民间收藏是文明传承之基请给“守护”者留些“尊严”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浙江美术馆特别推出了“汉风藏韵——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特展”,展出了李巍收藏的118尊佛像。有人在网络上发声质疑90%以上的展品为赝品,并被几家网络媒体转载,一时间引起业界的争论。李巍收藏佛像已经45年,为佛像保护性收藏倾注了半生的心血,其上千尊佛像中有多尊无偿捐献给博物馆等公益机构。无端被诋毁李巍表示无法接受,已经采取法律措施进行维权。
现在,因为重量级文物展览、文物捐赠或藏品拍出天价而遭受质疑甚至诋毁的事件并不鲜见。2014年4月的苏富比春拍中,知名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一段时间内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后来刘益谦用鸡缸杯喝茶的照片被广泛传播到网上并引来了一场不小的口水风波:“用如此天价文物喝茶,是对文物的不尊重。”本该喝茶的器皿,因为身价2.8亿而丧失了其使用功能。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几天后,一篇《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文章在网上肆意传播,文中称“2.8亿鸡缸杯原价1000港币”是“文物贩子仇炎之以假货价格买自香港”,而“仇炎之就是苏富比中国艺术部主管仇国仕的祖父”,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其中涉及的天价艺术品不乏《功甫帖》、《砥柱铭》、《松鹰图》、《平安帖》等。后刘益谦委托上海泰吉律师事务所追查此事,并打算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上文作者刑责。
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的物质遗存。提及文物,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博物馆,通过馆藏的展品,可以瞻仰这个城市或国家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且无人对馆藏的文物产生质疑。但很多人或许不知,民间收藏是公办博物馆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石。从这点来讲,民间收藏也是文明传承之基。自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新中国的博物馆从无到有,最初靠的就是民间收藏家的捐赠。如国内著名的上海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其藏品的最初来源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没收敌产、反动分子财产等,二是依靠聚集于当时上海的中国最大的民间收藏群体的捐赠。那时没有人动不动就说捐赠的东西是真是假、展览的东西是伪是劣。但在文物投资价值快速凸显和商业利益极度泛化的今天,圈里的“好眼力”多了。尤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不尽完善的环境里,各类商业机构、各方利益集团、各路“权威”机构和专家粉墨登场,因此文藏界“大兴口舌之辩、大打口水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好眼力”、这些“权威”影响了收藏业的有序发展,如2016年3月份,文保会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组织一场文物展,取名《华夏瑰宝——中国民间收藏主题展》,但最终上面的批示为:立即停办!甚至连相关宣传材料及包装袋等也要马上封存销毁;新办展览《民间收藏主题展》。据了解,2015年,文保会在全国举办了8场“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物精品万里行活动”,没有任何异议,这次为何受阻?原因是业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发言:“有一个瑰宝展,其展品连老百姓都看出是假的。”5月15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座谈会,邀请11位各级文物收藏、流通、鉴定行业组织负责人进行座谈,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长姚政就公开发言:“请问,哪个老百姓看出了哪一件东西是假的?如果老百姓都懂鉴定那还要文物局干什么?”更为可笑的是,批示中要求:改名后的《民间收藏主题展》,展品名称及说明文字中不能有年代、年号等纪年性表述。姚政反问:“展品不能标识名称年代,那中华文明的传承又将如何体现呢?”若不能承载和传承中华文明,文物收藏品的价值何在?用姚政的话说,这些都是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制约瓶颈,如果这些瓶颈不解决,后面就没人再敢收藏。
5月15日的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强调,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民间收藏文物工作,充分听取业界心声,从实际出发,找出解决制约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颈问题的方法,积极稳妥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和服务,支持民间文物发挥作用,推动文物收藏健康繁荣发展。
今天,艺术收藏品成为新的投资蓝海已经成为趋势,刘玉珠局长的话可以理解为中央的“态度”。有了趋势、有了态度,剩下的就是“坚”“守”,坚持与“文博界黑恶势力斗争到底”、守护中华文明的无瑕传承。
回望当下大大小小的质疑和诋毁,重量级的藏品、重量级的藏者、重量级的价格……不知是巧合还是另有他故,被质疑的对象一定要“够分量”。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论内容多么离奇、无论结果如何、无论行业完善过程多么漫长和崎岖……记者始终认为,对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应当尊重,对李巍这样“守护”文物、传承文明的人更应尊重。
记者手记
“李巍事件”“七宗罪”
七问公益背后的无端质疑
1.一位真正拥有收藏情怀的老者,何来造假的动机?
37岁跨入副师职军官行列,按照规律50岁左右肩上就能闪起“将星”,为了佛像保护性收藏,不顾战友劝阻和家人反对,毅然离开军营;
45年的佛像收藏历程,为了“抢”“救”佛像,变卖全部家产,不惜生命代价;
一像抵万金,他却先后捐赠半生心血……
这是一位真正拥有收藏情怀的人,试问何来造假动机?
2.公益之举九春秋诸家皆醉你独醒?
2009年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22尊金铜佛像,由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亲自带队并组织国家顶级鉴定班子,专程往返成都、北京,精心挑选而出,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当时估值3亿多元;
40余年的收藏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季羡林、王尧等文化大家,孙国璋、步连升等文物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并出版《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汉风藏韵——明清宫廷金铜佛像论集》等学术大著。
因其捐赠,普陀山佛教协会专门成立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
9年的时间,如此多的鉴定大家、学界名流,如此多的权威机构、专业大作,从来无人质疑,莫非诸家皆醉你独醒?
3.藏品不上手直接喊假,是功力过人还是痛毁极诋?
捐瓷器,假的;拍珍品,假的;展佛像,假的……仔细甄别都不敢断定优劣,不用上手却能直接喊假,是功力过人还是痛毁极诋?
4.负面报道缘自“自由”平台为何没有主流媒体身影?
网络论坛、贴吧、自媒体、个人微博,纵观负面消息的发布平台,充其量算是传播媒介,毫无主流新闻媒体的身影。是主流媒体的监管严格?还是他们更尊重新闻,更尊重事实?
5.标题“缤纷”内容却千篇一律,莫非对人不对事?
细读负面报道,题目起得“五彩缤纷”,每篇内容却千篇一律,舆论矛头直指藏家李巍,是小编懒得原创?还是对人不对事?
6.新媒体监管缺失,有利于言论自由还是有碍于社会发展?
曾经的人民记者,因肩负道义,可笔底波澜,被称无冕之王;现在的有些媒体,因利益需求,可不负责任,成口水战场。尤其新媒体领域,缺法律约束、乏行业监管,有利于言论自由还是有碍于社会发展?
7.大力倡导文化复兴中华“圆梦”谁争排头兵?
当文化被当做生产力、当文化被当做强国战略、当文化被当做文化软实力、当传统文化传承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当全国上下大力倡导文化复兴、当延续文明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倍感华夏子孙的荣耀,但中华“圆梦”谁当排头兵?请给他们留些“尊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