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发现疑似瑶文字符号 挖掘保护迫在眉睫
2012-08-09 16:56:44 来源:中新网 评论:0 点击:
近日,疑似“瑶族文字”的神秘符号在江华瑶族自治县被发现,而此前,有着悠久历史的的瑶族一直被认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中南民族大学专家为主成员的瑶族文字考察团深入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乡村,考察了当地瑶族织锦上发现的疑似“瑶族文字”的书写符号,并召开了“江华瑶族文字考察座谈会”,进行了相关的学术探讨。
祖传织锦暗藏瑶文字符号
据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甘秀椿介绍,江华县发现“瑶文字”的村寨集中在岭西的“八都瑶”“上五堡瑶”等瑶民聚集区,主要见于瑶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如“八宝被”、围裙带、腰带、背带、床幔等。据统计,目前在瑶族织锦上发现的书写符号约有120个。
“八宝被”是江华瑶山流传最广的一种织锦品,因其绣有民间流传的犀牛望月、双狮抢珠等8种传统图案而得名,富有诗情画意,凝聚着瑶族妇女的艺术智慧。涛圩镇连山脚村的罗美梅今年51岁,年轻时就跟母亲学织“八宝被”。她称,村里很多未读书的女孩儿都知道“八宝被”上的“瑶文字”。
“除实物载体外,这次在江华还发现了“瑶文字”的男性传承人——李克新。”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瑶学专家李庆福说。
河路口镇牛路村的退休教师李克新家里完好地保存着祖母的祖母留下的一床“八宝被”,他能肯定地认出八宝被上的图案正是“山”“树”“天”“鸟”等文字。李克新现在能写出100多个“瑶文字”。但他遗憾地说,自己是村里唯一能写会读瑶文字的人了。
女书与“瑶文字”关系密切
在李庆福著的《女书文化研究》中列举了两条关于瑶文的记载。其一,清代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瑶族聚居区流行一种瑶书——“捏造篆字”。道光《宝庆府志·大政纪》卷六载:“从前捏造篆字,查出销毁,永禁学习。”其二,清代连山知县李来章在康熙四十三年发布的“焚瑶书”告示中写道:“五排十一冲瑶人,于五经、四书、孝经、小学一字不肯读。平日排师所教者,皆瑶书也……搜其书,尽烧焚之。”
湖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本高表示,历史文献中提到的“瑶书”“捏造篆字”,应该就是瑶文。甘秀椿介绍,上世纪60年代,原河路口公社的金书记和财政局陈永保下乡时分别在河路口公社的秀鱼塘村和白芒营公社的神岗村发现了两本纸质“瑶族文字”。
1982年原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教师宫哲兵在永州市江永县及其毗邻一带发现了一种妇女间使用的独特文字符号,被世人称为“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其发音与瑶族平地瑶的语言发音相似,因此学界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女书便是“瑶族文字”。但仍有部分学者反对,他们认为瑶族在历史上频繁迁徙,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影响,未能创建整个名族都统一使用的文字,且女书仅仅局限在妇女中使用,使用人数少,而且平地瑶是被汉化最严重的瑶族分支,很多语言发音、字形夹杂着汉语特点,因此他们认为女书记录的江永土话是一种汉语方言,并非“瑶族文字”。
虽然女书是否就是“瑶族文字”的说法还存争议,但“女书与瑶文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说法还是获得了此次考察团专家的普遍赞同。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下王村,考察团专家在正在织的被面上发现了“山”“田”等“瑶文字”和“去”“羊”等多个女书文字。“此次我们在江华发现的很多瑶文字符号与女书相似,比如女书中常见的‘万’字符号,在瑶文字中也广泛使用。”李庆福说道。
挖掘保护迫在眉睫
今年76岁的涛圩镇汉冲村退休干部奉新朝至今仍保存着祖母的嫁妆——一条长约一米的破旧“八宝被”,上面传承着瑶族文字的密码。“小时候伯伯就曾告诉我,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奉新朝说。只是,如今他认识的瑶文字只有寥寥数十个。
其实瑶族文字的传承困境由来已久。瑶学专家认为,在历史上瑶文字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是因为一方面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实行过文字狱,采用“砍头”“连坐”等酷刑严禁使用瑶文字;另一方面,“文革”也给瑶文字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此外,瑶文字大多见于汉化严重的平地瑶地区,这些地方汉字一直代替瑶文字使用和推广。
下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保留着织“八宝被”的习惯,该村的甘轩羽在县城开了一家织锦服饰厂,他到外面拉订单,发动全村人提供产品。他们将瑶族传统织锦元素运用到围巾、床单、背包等符合现代人需要的装饰上,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现代社会,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只有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有效传承。”甘轩羽说。
江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生来表示,目前发现的“瑶文字”相对凌乱,不像女书一样有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瑶文字”的发掘会越来越难,因此,下一步江华县将组织更多专家学者到瑶乡瑶村搜集实物,做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