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历史 > 正文

通州东城门遗址遭切割迁移 专家吁公布施工方案
2012-08-09 16:49:25   来源:中新网   评论:0 点击:

  文保人士曾一智近日通过其微博称,“(北京)通州东城门遗址正在‘切割’中。”在8月5日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东城门瓮城的一段墙体已经被切割成8个墙垛,彼此之间的空隙不小,而且部分墙体也有缺失。空地上堆放着拆下来的城砖和基石。从图片来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通州东城门瓮城遗址切割迁移方案,似已进入实施阶段。
  
  文保专家呼吁,假如切割迁移的方案已经确定,通州区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向公众公布详细实施方案,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施工方拒绝接受采访
  
  通州东城门和瓮城遗址位于通州区新华大街和滨河中路交接点以西200米处。根据规划,这一位置正是建设中的地铁6号线和S6线的换乘站(新华大街站)所在地。因新城建设的需要,两侧均有地产开发项目,是通州区重点打造、极具商业发展前景的区域。
  
  7月28日,记者来到通州东城门遗址所在地。施工工地被蓝色的围墙包围,东城门和瓮城遗址就位于工地南侧。工地设有南北两个大门。当记者准备从北门进入采访时,遭到保安阻拦,保安否认遗址就在工地之中。而曾一智表示,很久之前就已经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内了。记者和文保人士只能到对面的居民楼上远眺遗址。
  
  通过一番努力,记者跟随施工车辆从南门进入工地。走过一段泥泞的道路,东城门遗址完全呈现在眼前。大遗址格局完整,城内道路、铺地、排水道痕迹清晰。遗址的北端不远处,地铁施工队仍在施工。
  
  7·21暴雨是否对大遗址造成破坏?工地上一位工人称,暴雨后遗址确遭水淹,工地抽了两天水才将积水排完。而曾一智7月22日的微博称,“暴雨后通州东城门遗址局部有缺失,是施工造成的还是暴雨造成的不可考。”并上传了遗址被大雨浸泡的照片。
  
  记者在现场发现,遗址的砖石经暴雨冲刷后呈青灰色,遗址内仍有部分积水。遗址东南角的城墙有一段倒塌,部分砖块陷在壕沟内的淤泥中。南侧城墙下支撑城墙的小木桩已经东倒西歪。
  
  据工人称,东城门遗址发现已有一段时间了,随即地铁施工队撤出,考古队入驻,现遗址西侧有五六间白色简易房,便是考古队的住所。记者试图向考古队询问考古进程和搬迁方案,被施工方的一位工作人员发现并赶出工地。这位工作人员称,“切割搬走”确实已经成为实施方案。
  
  如今,根据曾一智提供的照片,东城门的切割搬迁方案可能已经开始施行。
  
  从“原址保护”到“保护展示”
  
  曾一智一直关注着通州东城门和瓮城遗址的保护进展。8月6日,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她拿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关于通州城墙、瓮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复函。
  
  据其介绍,从2011年4月至今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就做好通州城墙、瓮城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曾3次致函通州区有关部门。
  
  在2011年4月6日发给北京市土地管理储备通州分中心的《关于通州运河核心区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的函》中,北京市文物局提出:“运河核心区V-06地块已发现了明代通州城墙遗址,是古代通州城历史发展的重要遗存,日前这一重要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这一重要发现应予以原址保护,制定遗址保护措施,结合绿化遗址所在区域设置为遗址公园,纳入土地储备、开发和建设方案。”不仅如此,还要求“工程范围内已经登记的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应依法予以原址保护,制定原址保护措施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在今年3月23日作出的《关于通州区瓮城部分保护方案征求意见的复函》中,北京市文物局依然坚持上述意见,并建议通州区“就瓮城遗迹的保护问题征求专家的意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使通州新城建设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真正做到科学保护,把古老文化纳入新城建设中去达到保护和建设的和谐统一。”
  
  不过,两个月之后的5月21日,在针对通州区的《关于加快推进通州瓮城保护工作的函》中,“原址保护”的字样不再出现,转而变成“通州城墙与瓮城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原址保护”被“保护展示”取而代之。
  
  这一转变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上得到了印证。7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市文物部门已组织考古研究单位进行了考古发掘,拟于原址进行展示,具体保护方案正在协调编制中。”而此后据媒体报道,方案最终确定为先将遗址“切割搬走”,待地铁站施工完成后,再将遗址“迁回”,进行原址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3份复函中并未提及目前对城墙及瓮城遗址保护有着直接影响的地铁项目,而是屡屡提到了“通州新城”。在第三份复函中,第一项内容即为“通州新城建设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做好通州城墙与瓮城文物保护是确保新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查询通州新城规划图,可以获知,通州新城的基本定位为文化商务休闲区、高端商住区、会展综合服务区。在这个重点工程区域内,坐落着通州东城门城墙与瓮城遗址以及通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静安寺,以及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程家大院、宝通银号等,还有通州古城的老胡同贡院前街、贡院胡同、静安寺胡同等。
  
  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北大街以东至滨河北路目前已成为大片空地,现只存静安寺和宝通银号,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和程家大院都已拆除。据悉,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刚刚完成落架大修不久就被拆了,而拆下的构件就堆在通往东城门瓮城遗址路上的一处蓝色挡板里。
  
  记者致电北京市文物局,想了解通州东城门和瓮城遗址的详细保护方案,得到的回复称,通州东城门和瓮城遗址现归通州区文化委管理,详细情况可联系通州区文化委。而截至发稿,记者一直没联系到通州区文化委的相关负责人。
  
  “搬走迁回”必然造成破坏
  
  据记载,通州古城始建于北齐,元灭金后占领通州,城郭已毁。直到明洪武元年,重新扩建修筑通州城,较元代城池扩大将近一倍。明清两代又历次修葺和扩建。20世纪初,列强侵华,军阀混战,通州城墙、城门不断被毁,仅存留北门、东门瓮城。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残余城墙被陆续拆除。现在发现的东门遗址可能是留下来的城基。
  
  通州城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终点,东城门遗址的发现,可以说为正在进行中的大运河申遗增添了新的砝码。而通州东城门遗址紧邻运河,是东出通州的必经之路,供应皇宫和京城居民的粮食、货物等用品均从此入京。它的存在,不仅体现着通州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通州城极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而据知情考古人员介绍,现在发现的大遗址不仅仅是明清时期的通州东城门和瓮城,还有丰富的唐宋遗存。“切割搬走再迁回”的保护方案爆出后,各界人士表示担忧。
  
  “这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案。”同济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张松认为,迁回的只能是基本保持遗址原貌的部分,遗址的整体环境、地貌已经被破坏,文化价值、存在意义也已经大打折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质疑该方案:以现有的技术能否将上千平方米的遗址切割?假使能够切割,是否能做到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地下部分是否还有其他内容?切割是只保留地表以上部分,还是要将城墙地下部分(如基础)完整保留?地铁站建成之后,‘迁回’的遗址是否还有安身之处?
  
  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表示此方案之前没有成功的案例。东城门和瓮城遗址不是一个单体建筑,单体建筑还可以考虑切割搬走,而且完整保存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大遗址的一部分是土堆夯实起来的,要将其整体切割搬走,前期工作做得再完备,现有技术再到位,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损失地将其挖走再迁回。
  
  “东城门和瓮城遗址位置明确,紧挨地表,如做勘探不可能被遗漏。”谢辰生说。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谢辰生表示,像地铁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广,影响大,文物部门与施工单位更应该在前期就配合好,早发现,早商议决策。“这样的事情本不该发生。”
  
  专家呼吁尽快公布详细施工方案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7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微博中使用的表述方式是“拟于原址进行展示”。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对“原址保护”的解释是:“原址保护分为两种,切割搬走再迁回同样属于原址保护的一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姚远认为,通过“搬走迁回”手段实现“原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在为建设项目让路,这只能是在尊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相关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建立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姚远认为,通州区和有关部门应当以“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精神,通过公示地铁站点设计和文物保护方案,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如果说是因为地铁项目的公益需要,确实无法做到遗址保护,迁移再搬回的方式才有讨论的必要;反之,如果是为了商业开发,文物保护就没有任何理由为商业利益让步。”
  
  姚远认为,留下这方遗址,既是为通州古城留一点文化记忆的种子,也涉及到线性遗产大运河的整体保护。通州新城的建设方,应当主动体现出应有的文化自觉。主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北京市规划和文物部门,也有必要及时介入,通过规划调整,实现城门遗址原址保护。他说,“政府有责任做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张松说,切割搬走再迁回,方案做得再好也不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整体历史环境的破坏,如此,又何谈原址保护?将“原址展示”归为“原址保护”,不排除有钻法律空子的嫌疑。
  
  相关链接
  
  长沙120米古城墙原址保留20米
  
  据《潇湘晨报》报道,2011年长沙某商场施工工地发现一处长约120米宋代古城墙,文保人士称其“价值甚至超越马王堆汉墓,打着灯笼也难找”。文保专家柳肃等人认为城墙应“原址保护”。然而此地块已经售卖给开发商,城墙面临整体搬迁的危险。2012年3月左右,湖南省文物局做出了一个令文保人士既兴奋又无奈的决定:经过长沙市政府、开发商及专家协商论证,古城墙将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原址保护的城墙长度约为20米,是总长120米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一段”,城墙将在3月5日开始实施整体切割,预计35日内完成迁移施工。
  
  罗马地铁为遗址让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08年4月,在考古勘察了10多年之后,刚刚破土动工的罗马地铁C号线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发现了6世纪的冶金厂、中世纪的厨房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等大量文物古迹,于是一个备受民众期待的地铁建设工程就此被文保部门紧急叫停。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只有两条地铁线可乘的罗马市民普遍对此持支持态度。
  
  

相关热词搜索:通州 东城 遗址

上一篇:中国沉船文物现状:非法打捞频繁 法律难执行
下一篇: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引关注 考古如何走近大众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