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读书 > 正文

万历十五——繁荣里的暗潮
2021-09-24 09:50:19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从自序中我获得了关于这本书的整体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以及他对于这本书的定义,也初步奠定了整本书的叙述方向,并让全书的文笔特点开始初现端倪。
 
  不难知晓的是,作者对于明史的兴趣来源于博士论文的引发,并在之后大量史料的钻研中对明史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摆脱人云亦云的束缚,于是书写本书叙述了自己关于这些历史现象的看法。
 
  作者在自序中列举了明史“税重民穷”实则与事实出入的情况,明朝严格的中央集权着眼于保护落后的经济,物资供应缺乏统一机构和制度,对万历年间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观点的质疑,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中机杼出现的实质并非资本主义因素的阐述,打破了读者对于传统研究明史专家观点的质疑,也由此提出了:“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的疑问,接着说明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以道德代替法制”的解释。
 
  至此,作者揭开了这本书的神秘面纱,表明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上述看法。“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是作者对全书的定义。他正是通过这七章内容从典型的人物出发在他们的经历描述中娓娓道来那个年代的暗潮汹涌,凝望着明朝历史里那些错综复杂利益关系里盘根错节的故事,反应着中国传统封建朝代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
 
  书中不止一次提及过选择万历十五年作为入手点的原因,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此书的构思精妙之处正在于此。1587年,作者的叙述多数以它作为了节点,并辅之以一些在历史上不是那么重要的小事,神奇的将明朝的历史仿佛找到了问题爆发的转折点一般分隔开来,让读者对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认知完全改变,深刻赞同着“这一年作为掀起今后波澜的机缘”看法的正确性。这一年,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在这些表面上看似末段小节的事件里阐述他们和大事发生的症结的关系,从关系因果的角度,讲述着这一年隐藏着的“不平凡”。
 
  章节鉴品:万历皇帝
 
  本章的主要人物包括了万历皇帝和首辅张居正,谈及他们的经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等。皇帝长时间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礼仪制度之下,在庄严、繁琐、等级森严的典礼中重复着日复一日的仪式,尤其是每天的早朝。虽然这是已经大为精简,但对于万历来说,仍然是一副职务上的重担。
 
  皇帝需要敬重的人除了两位皇太后以外,还有张居正和冯宝两位先生,本章主要讲述了张居正对于皇帝的影响,他兼管万历的教育事务,对皇帝严格要求,也经常拿出严师的身份对他加以质问,甚至有时候不顾及皇帝的面子,万历也自小就在严格的督导之下学习进步,并被教导做皇帝最重要的人物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使得他在张先生的教导下,随时注意反思自己的行动,并节俭勤勉。
 
  皇帝在此时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权,更多的是在张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决策,皇帝本人也表现出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张居正极度的依赖性,这使得当时的张先生几乎间接掌握了所有的朝政大权。在前期反张派出现向万历参奏张居正的时候,皇帝反应之迅速和态度坚决,以及竭力挽留首辅回乡告丁忧的做法都显示出他对张先生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并于1587年前后,年轻的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达到最高点。
 
  万历在紫禁城中日复一日的如监禁般的生活,以及纷繁复杂不断重复的礼仪典礼让他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便遇到了之后的淑嫔郑氏,这位女性在最适当的时机来到了他的生活里,填补了他精神上的缺陷,成为了这位皇帝身边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张居正被清算后,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明白,即使贵为天子,但他只不过是一种制度的产物,张居正倒下后,其实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
 
  繁荣中的暗潮
 
  从皇帝复杂的礼仪制度的铺陈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样一个朝代这些所谓的道德约束和封建礼俗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存在是维护国家体制运行以及君主权威的一种重要手段。
 
  皇帝在那样多重复的事件和不变的礼仪中疲于应付,虽然在张居正死后并被清算后掌握了实权,但实际上他发现自己只是这样的制度的牺牲品,一类谏官会在张先生去世后将攻击目标转向皇帝,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限制他的自由发展,这样也让他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并在之后产生了更加微妙的选择
 
  本朝以阁臣代行相职的制度,来源于开国之君为了巩固政权而做出的苦心设计,目的是使皇权不被分割,也不致为旁人取代。这种皇帝个人高度集权的制度在有明一代贯彻始终。本朝君主制度与历朝有所不同,代为摄政在本朝不容许,因为皇室一到成年就会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不得干预地方政事,享受富丽宏大的王府和丰厚的赡养,这样类似放逐和圈禁的制度,目的在于避免皇室受到支系的干涉和牵制。同时本朝也防止母后引用家人干政。
 
  到14世纪初,大部分的高级官员和宦官都已经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招权纳贿也显得普遍,宦官也通过掌管皇家的各个仓库收取中介人款项获得额外收入,这样使得纳捐以次充好,使得京军损害过大,如军服质量极为低劣,也成为本朝军备供给难以保证的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
 
  作为一本历史书,它的文学色彩浓厚,用严谨的传体语调传达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不管是作者独特的见解还是文章里面史实的叙述,都全方位展示着明代的社会深层次结构形态以及潜在问题,以过来人的视角回看那段历史会深觉奇妙而深邃,深沉而具有魅力,沉重又发人深思。
 
  行文方式不像一般历史书那样严肃无聊,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事件由表及里,逻辑很清晰,描写也回环曲折,文章的发散性强,往往从一个故事联想到另外一个与它有关的原因,然后追溯到这一原因产生的朝代继续展开叙述,使得剖析慢慢深入,道理讲述溯其源头,更加明白清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更加认识深刻。
 
  文章有三条线索贯穿其中,分别是道德高于法律的一种约束、文官集团的阴阳两面以及内部的纠葛还有皇帝作为维系礼仪的制度附庸,他们往往体现了朝代封建纲常以及传统封建文化对君主集权统治的维系,其实质也就是明王朝的统治根基,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出现后,这些症结才从根本上反映出这个王朝的问题,但又由于它的基础性,改变他们成为不大可能的举措,故此我们不得不像作者在书本结尾说的那样“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姚易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怎样在《江西晨报》发表文章?《江西晨报》投稿流程
下一篇:《苏菲的世界》书评——哲学教人思辨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